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俗语 成语俗语

三复斯言课件-三复斯言

tamoadmin 2024-10-15 人已围观

简介今贤才在野,憸人满朝,致陛下为亡国之君,此等计将安出?伏乞戮卖官鬻爵之辈,征鲠直公正之臣,委之重难,置之左右,克复宫阙,莫尚于斯!若此时谤诽忠臣,沉埋烈士,匡复宗社,未见有期!臣受国恩深,不觉语切,无任忧惧之至。 诏报骈曰: 省表具悉。卿一门忠孝,三代勋庸,铭于景钟,焕在青史。卿承祖父之训,袭弓冶之基,起自禁军,从微至著。始则囊锥露颖,稍有知音;寻则天骥呈才,急于试效。自秦州经略使,授

三复斯言课件-三复斯言

今贤才在野,憸人满朝,致陛下为亡国之君,此等计将安出?伏乞戮卖官鬻爵之辈,征鲠直公正之臣,委之重难,置之左右,克复宫阙,莫尚于斯!若此时谤诽忠臣,沉埋烈士,匡复宗社,未见有期!臣受国恩深,不觉语切,无任忧惧之至。

诏报骈曰:

省表具悉。卿一门忠孝,三代勋庸,铭于景钟,焕在青史。卿承祖父之训,袭弓冶之基,起自禁军,从微至著。始则囊锥露颖,稍有知音;寻则天骥呈才,急于试效。自秦州经略使,授交趾节旄,联翩宠荣,汗漫富贵,未尝断绝,仅二十年。

卿报国之功,亦可悉数。最显赫者,安南拒蛮,至今海隅尚守。次则汶阳之日,政声洽平。洎临成都,胁归骠信,三载之内,亦无侵凌。创筑罗城,大新锦里,其为雄壮,实少比俦。渚宫不暇于施为,便当移镇;建邺才闻于安静,旋即渡江。自到广陵,并钟多垒,即亦招降草寇,救援临淮。大约昭灼功勋,不大于此数者。朝廷累加渥泽,靡吝徽章,位极三公,兵环大镇。铜盐重务,绾握约及七年;都统雄藩,幅圆几于万里。朕瞻如太华,倚若长城,凡有奏论,无不依允,其为托赖,岂愧神明?

自黄巢肆毒咸京,卿并不离隋苑。岂金陵苑水,能遮鹅鹳之雄;风伯雨师,终阻帆樯之利?自闻归止,宁免郁陶。卿既安住芜城,郑畋以春初入觐,遂命上相,亲领师徒,因落卿都统之名,固亦不乖事例。仍加封实,贵表优恩。何乃疑忿太深,指陈过当,移时省读,深用震嗟。聊举诸条,粗申报复。

卿表云:"自是陛下不用微臣,固非微臣有负陛下"者。朕拔卿汶上,超领剑南,荆、润、维、扬,联居四镇。绾利则牢盆在手,主兵则都统当权。直至京北、京南、神策诸镇,悉在指挥之下,可知董制之雄。而乃贵作司徒,荣为太尉,以为不用,何名为用乎?

卿又云:"若欲俯念旧勋,伫观后效,何不以王铎权位,与臣主持,必能纠率诸侯,诛锄群盗"者。朕缘久付卿兵柄,不能翦灭元凶。自天长漏网过淮,不出一兵袭逐,奄残京国,首尾三年;广陵之师,未离封部,忠臣积望,勇士兴讥。所以擢用元臣,诛夷巨寇,心期貔武,便扫欃枪。卿初委张璘,请放却诸道兵士,辛勤召置,容易放还,璘果败亡,巢益颠越。卿前年初夏,逞发神机,与京中朝贵书,题云:"得灵仙教导,芒种之后,贼必荡平。"寻闻围逼天长,必谓在卿手,岂知鱼跳鼎釜,狐脱网罗,遽过长淮,竟为大憝。都统既不能御遏,诸将更何以枝梧?果致连犯关河,继倾都邑。从来倚仗之意,一旦控告无门,凝睇东南,惟增凄恻。及朕蒙尘入蜀,宗庙污于贼庭,天下人心,无不雪涕。既知历数犹在,讴谣未移,则怀忠拗怒之臣,贮救难除奸之志,便须果决,安可因循?况恩厚者其报深,位重者其心急。此际天下义举,皆望淮海率先。岂知近辅儒臣,先为首唱;而穷边勇将,誓志平戎,关东寂寥,不见干羽。洎乎初秋览表,方云仲夏发兵,便诏军前,并移汶上。喜闻兵势,渴见旌幢。寻称宣润阻艰,难从天讨。谢玄破苻坚于淝水,裴度平元济于淮西,未必儒臣不如武将!

卿又云:"若不斥逐邪佞,亲近忠良,臣既不能保家,陛下岂能安国?忽当今日,弃若寒灰"者。未委谁是忠良,谁为邪佞?终日宠荣富贵,何尝不保其家;无人扞御冠戎,所以不安其国。岂有位兼将相,使带铜盐,自谓寒灰,真同浪语。

卿又云:"不通园陵之开毁,不念宗庙之焚烧,臣实痛之,实在兹也。"且龟玉毁于椟中,谁之过也?鲸鲵漏于网外,抑有其由!卿手握强兵,身居大镇,不能遮围擒戮,致令脱漏猖狂,虽则上系天时,抑亦旁由人事。朕自到西蜀,不离一室之中,屏弃笙歌,杜绝游猎,蔬食适口,布服被身,焚香以望园陵,雪涕以思宗庙,省躬罪己,不敢遑安。"奸臣未悟"之言,谁人肯认?"陛下犹迷"之语,朕不敢当!

卿又云:"自来所用将帅,上至帅臣,下及裨将,以臣所料,悉可坐擒,用此为谋,安能集事"者。且十室之邑,犹有忠信,天下至大,岂无英雄?况守固城池,悉严兵甲,纵非尽美,安得平欺?卿尚不能缚黄巢于天长,安能坐擒诸将?只如拓拔思恭、诸葛爽辈,安能坐擒耶?勿务大言,不堪垂训。

卿又云:"王铎是败军之将,兼征引矍相射义"者。昔曹沫三败,终复鲁雠;孟明再奔,竟雪秦耻。近代汾阳尚父,咸宁太师,亦曾不利鼓鼙,寻则功成钟鼎。安知王铎不立大勋?

卿又云:"无使百代有抱恨之臣,千古留刮席之耻。但虑寇生东土,刘氏复兴,即轵道之灾,岂独往日"者。我国家景祚方远,天命未穷,海内人心,尚乐唐德。朕不荒酒色,不亏刑名,不结怨于生灵,不贪财于宇县。自知运历,必保延洪。况巡省已来,祯祥荐降;西蜀半年之内,声名又以备全。塞北、日南,悉来朝贡;黠戛、善阐,并至梯航。但虑天宝、建中,未如今日;清宫复国,必有近期。卿云"刘氏复兴",不知谁为其首?遽言"刮席之耻",比朕于刘盆子耶?仍忧"轵道之灾",方朕于秦子婴也?虽称直行,何太罔诬!三复斯言,尤深骇异。

卿又云:"贤才在野,憸人满朝,致陛下为亡国之君,此子等计将安出?伏乞戮卖官鬻爵之辈,征鲠直公正之臣"者。且唐、虞之世,未必尽是忠良;今岩野之间,安得不遗贤彦?朕每令铨择,亦遣访求。其于选将料兵,安人救物,但属收复之业,讲求理化之基,自有长才,同匡大计。卖官鬻爵之士,中外必不有之,勿听狂辞,以资游说。且朕远违宫阙,寄寓巴邛,所失恩者甚多,尚不兴怨,卿落一都统,何足介怀?况天步未倾,皇纲尚整,三灵不昧,百度犹存。但守君臣之轨仪,正上下之名分,宜遵教约,未可隳凌。朕虽冲人,安得轻侮!但以知卿岁久,许卿分深,贵存终始之恩,忽贮猜嫌之虑。所宜深省,无更过言!

骈始以兵权,欲临藩镇,吞并江南;一朝失之,威望顿灭,阴谋自阻。故累表坚论,欲其复故。明年四月,王铎与诸道之师败贼关中,收复京城。骈闻之,悔恨万状。而部下多叛,计无所出,乃托求神仙,屏绝戎政,军中可否,取决于吕用之。

光启初,僖宗再幸山南。李襜僣号,伪授骈中书令、诸道兵马都统、江淮盐铁转运等使。骈方怨望,而甘于伪署,称藩纳贿,不绝于途;晏安自得,日以神仙为事。吕用之又存暨工诸葛殷、张守一有长年之术,骈并署为牙将。于府第别建道院,院有迎仙楼、延和阁,高八十尺,饰以珠玑金钿。侍女数百,皆羽衣霓服,和声度曲,拟之钧天。日与用之、殷、守一三人授道家法箓,谈论于其间,宾佐罕见其面。

府第有隋炀帝所造门屋数间,俗号中书门,最为宏壮,光启元年,无故自坏。明年,淮南饥,蝗自西来,行而不飞,浮水缘城而入府第。道院竹木,一夕如翦,经像幢节,皆啮去其首。扑之不能止。旬日之内,蝗自食啖而尽。

其年九月,雨鱼。是月十日夜,大星陨于延和阁前,其声如雷,火光烁地。自二年十一月雨雪阴晦,至三年二月不解。比岁不稔,食物踊贵,道殣相望,饥骸蔽地。是月,浙西周宝为三军所逐。骈喜,以为妖异当之。

三月,蔡贼过淮口,骈令毕师铎出军御之。师铎与高邮镇将张神剑、郑汉璋等,率行营兵反攻扬州。四月,城陷,师铎囚骈于道院,召宣州观察使秦彦为广陵帅。既而蔡贼杨行密自寿州率兵三万,乘虚攻城。城中米斗五十千,饿大半。骈家属并在道院,秦彦供给甚薄,薪蒸亦阙。奴仆彻延和阁栏槛煮革带食之,互相篡啖。骈召从事卢涚谓之曰:"予三朝为国,粗立功名。比摆脱尘埃,自求清净,非与人世争利。一旦至此,神道其何望耶?"掩涕不能已。

初,师铎之入城也,爱将申及谓骈曰:"逆党人数不多,即日弛于防禁,愿奉令公潜出广陵,依投支郡,以图雪耻,贼不足平也。若持疑不决,及旦夕不得在公左右。"骈怯惧,不能行其谋。九月,师铎出城战败,虑骈为贼内应,又有尼奉仙,自言通神,谓师铎曰:"扬府灾,当有大人应之,自此善也。"秦彦曰:"大人非高令公耶?"即令师铎以兵攻道院。侍者白骈曰:"有贼攻门。"曰:"此秦彦来。"整衣候之。俄而,乱卒升阶,曳骈数之曰:"公上负天子恩,下陷扬州民,淮南涂炭,公之罪也。"骈未暇言,首已堕地矣。

骈既,左右奴客逾垣而遁,入行密军。行密闻之,举军缟素,绕城大哭者竟日;仍焚纸奠酒,信宿不已。骈与儿侄于道院,都一坎瘗之,裹之以毡。行密入城,以骈孙俞为判官,令主丧事。葬送未行而俞卒,后故吏邝师虔收葬之。

初,师铎入城,吕用之、张守一出奔杨行密,诈言所居有金。行密入城,掘其家地下,得铜人,长三尺余,身被桎梏,钉其心,刻"高骈"二字于胸,盖以魅道厌胜蛊惑其心,以至族灭。

毕师铎者,曹州冤朐人。乾符初,与里人王仙芝啸聚为盗,相与陷曹、郓、荆、襄。师铎善骑射,其徒自为"鹞子"。仙芝,来降高骈。初败黄巢于浙西,皆师铎、梁缵之效也,颇宠待之。

骈末年惑于吕用之,旧将俞公楚、姚归礼皆为用之谗构见杀。师铎意不自安,有爱妾复为用之所夺。

复怎么组 成语

三番五次

三番四复

三复斯言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三顾茅庐

三过其门而不入

三户亡秦

三缄其口

三教九流

三街六巷

三令五申

三朋四友

三人成虎

三思而行

三推六问

三五成群

三月不知肉味

三灾八难

三省吾身

三夫之言

够用不

吴麟徵家诫要言的译文

安于复盂盂:一种敞口装液体的容器。比翻过来放着的盂还要安稳。比喻非常稳固。

背碑复局看过的碑文能背诵,棋局乱后能复旧。指记忆力强。

踣不复振振:振作。一跌倒就再也爬不起来。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来。

不复堪命指无法再活下去。

剥复之机剥复:《周易》的二卦名,剥落与来复;机:时机。盛衰、消长的时机。

剥极必复剥卦阴盛阳衰,复卦阴极而阳复。比喻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剥极将复剥卦阴盛阳衰,复卦阴极而阳复。比喻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剥极则复剥卦阴盛阳衰,复卦阴极而阳复。比喻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鄙吝复萌鄙吝:庸俗;萌:发生。庸俗的念头又发生了。

并容遍复并:兼;复:遮盖掩蔽。广为包容复庇。比喻德化宽广,庇护天下。

并容徧复广为包容复庇。比喻德化之广。

髀肉复生髀:大腿。因为长久不骑马,大腿上的肉又长起来了。形容长久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无所作为。

并容偏复并:一并;容:容纳;偏复:偏爱遮盖、庇护。一并容纳庇护。指使用安抚的手段。

重蹈复辙蹈:踏;复:翻;辙:车轮辗过的痕迹。重新走上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教训,再走失败的老路。

楚弓复得比喻失物复得。

苍黄反复苍:青色。反复:颠过来倒过去。青的一会儿变成黄的,黄的一会变成青的。比喻变化不定,反复无常。亦作“苍黄翻复”。

苍黄翻复苍:青色。比喻变化不定,反复无常。

蝉联往复蝉联:连续相承。接连不断地反复重演。

巢倾卵复比喻灭门之祸,无一得免。亦以喻整体被毁,其中的个别也不可能幸存。

错综复杂错:交错,交叉;综:合在一起。形容头绪多,情况复杂。

得而复失复:又,再。刚得到又失去了。

地复天翻复:翻过来。形容变化巨大。也形容闹得很凶。

单复之术单复:短长、纵横、单数和复数;术:战术。原指战国时期合纵连横之术。后泛指正规作战及出奇制胜的战略战术。

打击报复打击:攻击。用敌对的态度回击对方。

蹈其复辙蹈:踩;复:颠倒;辙:车迹,指道路。重走别人翻车的路。比喻不接受教训,重犯别人犯过的错误。

东山复起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同“东山再起”。

鼎折复餗比喻力薄任重,必致灾祸。

鼎折餗复比喻力薄任重,必致灾祸。

蹈袭复辙重新走上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教训,再走失败的老路。

复瓿之用复:盖;瓿:古代容器,用陶或青铜制成。用来盖瓿。形容着作没有什么价值,只能用来盖盛酱的瓦罐。

复巢毁卵复:翻倒;巢:鸟窝;毁:破坏;卵:蛋。翻倒了鸟窝,打破了鸟蛋。比喻整体毁灭了,各部分都不复存在。

复车继轨轨:车辙。前车翻倒了,后面的车仍沿着前车留下的辙行进。比喻不吸取教训,继续错误行事。

复巢破卵复:翻;破:打破。翻倒鸟窝,破碎鸟蛋。比喻毁灭性的打击降临于众时,无一可以幸免。

复巢倾卵复:翻。翻倒鸟窝,破碎鸟蛋。比喻毁灭性的打击降临于众时,无一可以幸免。

复车之轨轨:车辙。翻车的辙迹。比喻失败的教训。

复车之鉴复:倾复;鉴:镜子。把翻车作为镜子。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作为以后的教训。

复车之戒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作为以后的教训。

复车之辙辙:车辙。翻车的辙迹。比喻失败的教训。

复地翻天指发生极大的事。也比喻亡国。

复蹈前辙蹈:踏上;前辙:先前车轮辗过的痕迹。重新踏上先前车轮辗过的痕迹。比喻不吸取教训,重犯错误。

复蹈其辙蹈:踏上;辙:车轮辗过的痕迹。比喻不吸取教训,重犯错误。

反复不常反复:颠过来倒过去。经常变化没有稳定状态,形容情况变来变去没有定准。

反反复复一次又一次。

翻翻复复反复颠倒位置。形容一次又一次。

夫复何言夫:语气助词;复:还,再。还能再说什么话呢!表示感慨很深。

反复推敲多次捉摸,选择最佳方案。

翻复无常变化无常,说变就变。

反复无常无常:变化不定。形容常常变化,一会儿是这样,一会儿又是那样,变动不定。

复公折足比喻不胜重任,败坏公事。

复海移山翻转大海,移动大山。形容力量巨大。

发奸露复揭发隐秘的坏人坏事。形容治理政事精明。

复旧如初复:恢复;如:像,好像。恢复旧的,就像当初一样。

复旧如新复:恢复;如:像,好像。恢复旧的,就像当初崭新的一样。

复军杀将复:消灭。军队被消灭,将领被杀。

复酱烧薪指着作无价值或不受重视。

复蕉寻鹿复:遮盖;蕉:同“樵”,柴。比喻把真事看作梦幻而一再失误。

发奸摘复发:揭发。揭发隐秘的坏人坏事。形容治理政事精明。

复窟倾巢窟:洞穴;巢:鸟窝。翻了洞穴,塌了鸟窝。比喻家室倾毁。

返来复去指多次重复。

反来复去来回翻动。形容多次重复。

番来复去番:通“翻”。形容多次重复。也形容不断地翻动身体。

翻来复去翻:翻转。形容做事多次重复

复礼克己克:克制,约束;克己:约束自己。指约束自我,使言行合乎先王之礼。

复鹿寻蕉复:遮盖;蕉:同“樵”,柴。比喻把真事看作梦幻而一再失误。

复鹿遗蕉复:遮盖;蕉:同“樵”,柴。比喻把真事看作梦幻而一再失误。

复盆难照复盆:翻扣的盆子。翻过来扣着的盆子,阳光照不到里面。比喻暗无天日。

复盆之冤翻过来放的盆子,阳光照不到里面。形容无处申诉的冤枉。

复去翻来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

复前戒后复:倾复;戒:防备。指前面事情的失败可以为后面事情的借鉴。

复水不收复:倒。倒在地上的水难以收回。比喻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挽回。

复餗偾辕复:翻倒;餗:鼎中的食品;偾:仆倒。翻倒鼎中的食物,仆倒车辕。比喻因不能胜任而失败。

复水难收复:倒。倒在地上的水难以收回。比喻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挽回。

复是为非是:正确的;非:错误的。把正确的翻过来当成错误的。

复餗之患复:翻倒;餗:鼎中的食品。鼎足坏了,食物从鼎中翻出。比喻因不能胜任而坏事。

复餗之衅复:翻;餗:鼎里的食物。鼎足坏了,食物倒出。指因不胜其力而坏事。

复餗之忧复:翻;餗:鼎里的食物。鼎足坏了,食物倒出。指因不胜其力而坏事。

翻天复地复:翻过来。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也指闹得很凶。

番天复地番:通“翻”;复:翻过来。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也形容事情闹得很凶。

复亡无日马上就会灭亡,已经没有可以推延的时间了。

翻云复雨形容人反复无常或惯于耍手段。

器满则复容器满溢,则将倾复。比喻事物发展超过一定界限就会向相反方面转化。亦以喻骄傲自满将导致失败。亦作“器满将复”。

劬劳顾复劬劳:劳累,操劳。顾复:照顾抚育。

七日来复《周易》复卦,主十一月。复卦六爻,第一爻为阳,其他五爻为阴,表示阴气剥尽阳气复生,称为“来复”。现常指一星期。

日复一日复:再,又。过了一天又一天。比喻日子久,时间长。也形容光阴白白地过去。

生栋复屋造房子用新伐的木头做屋梁,木头容易变形,房屋容易倒塌。比喻祸由自取。

失而复得指失去而后又得到。

而复苏去了又活过来,形容生命不息。

而复生去了又活过来,形容生命不息。

三复白圭指慎于言行。

虽覆能复复:翻倒;复:复原。虽然已经翻倒,但还能复原。后也指反复无常的手段。

虽复能复复:翻倒;复:复原。虽然已经翻倒,但还能复原。后也指反复无常的手段。

水复难收复:倒。倒在地上的水难以收回。比喻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挽回。

水复山重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三番四复三、四:指次数之多;番、复:反复。变化无常或反复多次。

三反四复指反复无常。

三翻四复变化无常或反复多次。

三复斯言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复朗读并体会这句话。形容对它极为重视。

山复整妆明月高悬,青山辉映,更为秀丽,如同重整妆饰。

灰复燎比喻已经消失了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同“灰复燃”。

灰复燃冷灰重新烧了起来。原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现常比喻已经消失了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

灰复然比喻失势者重新得势或停息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

舍我复谁形容人敢于担当,遇有该做的事,决不退让。同“舍我其谁”。

山重水复指山峦重迭,水流盘曲。

天翻地复复:翻过来。形容变化巨大。也形容闹得很凶。

天复地载复:盖;载:承受。象天复盖万物,地承受一切一样。比喻范围极广大。也比喻恩泽深厚。

沓冈复岭指冈峦重沓。

遝冈复岭指冈峦重沓。

无烦复往不用烦劳再来往了。

无复孑遗孑遗:遗留,剩馀。没有再留下什么。

万刼不复见“万劫不复”。

万劫不复佛教称世界从生成到毁灭的一个过程为一劫,万劫就是万世的意思。指永远不能恢复。

无往不复指未有往而不返的。指事物的运动是循环反复的。同“无平不顾”。

无以复加不可能再增加。指程度达到了极点。

兴复不浅指兴趣还很高。

旋复回皇旋复:回旋往复;回皇:盘旋,回转。形容乐声的回旋往复、抑扬髙下

玄黄翻复玄黄:天地之色。天翻地复。形容极大。

循环反复祥见:循环往复

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去而复来。指反复进行,没有止息。

一斥不复斥:贬斥。一遭贬斥,终身不再为官。

亦复如此复:又,再。也是这样。

亦复如是复:又,再。也是这样。

云翻雨复比喻人情世态反复无常。

雨复云翻比喻变化无常。

以功复过用功劳来补偿过错。

余烬复燃比喻已经消失了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同“灰复燃”。

一日三复指在一天之内多次反复玩味。

一元复始指新的一年的开始。并常以下句“万象更新”合成春联。

一阳复始古人认为天地之间有阴阳二气,每年到冬至日,阴气尽,阳气又开始发生。指春天又到来了。

一阳来复古人认为天地之间有阴阳二气,每年到冬至日,阴气尽,阳气又开始发生。指春天又到来了。

折鼎复餗餗,鼎内食物。比喻力不能胜任,必至败事。

再蹈复辙再:重复;蹈:踩、踏;辙:车迹、道路。重复走翻车的道路,指不接受教训

终而复始不断地循环往复。

周而复生周:环绕一周;复:又。转了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

周而复始周:环绕一圈;复:又,再。转了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

正复为奇复:翻过来。正常的翻过来就会变成奇特的。形容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转化。

重峦复嶂形容山岭重重叠叠,连绵不断。同“重峦叠嶂”。

重山复岭指山峦重叠层接。

重山复水指山峦重叠,水流盘曲。

折足复餗餗,鼎内食物。比喻力不能胜任,必至败事。

载舟复舟民众犹如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复船。比喻人民是决定国家兴亡的主要力量。

带斯的四字成语

吴麟徵:《家诫要言》

学习应谦虚,做事要准备 ,对自己长期严要求,有大用向不要靠积蓄。

不要被财货迷惑,不要被妻子儿女惑乱。不要让长辈怀疑,不要让父母怨怒。

争目前的事,就忘了远大的目的;加深了儿女情怀,就使英雄气概短少了。

多读书就气清,气清就精神正,神正就出现吉祥的事了,老天保佑着;读书少身体就空虚,身体空虚邪气就进来了,邪气进来就会作恶,忧患也就来了。

通三才的人叫做儒,常常愧疚在天地间立身做人;具备各种善行就能做士,怎么能宽恕自己责备别人。光知道有自己不知道有别人,光听到别人的过错听不到自己的过错,这是闯祸的根本。所以自私的念头萌生就铲除它,谗谀的人到了就赶走他。邓禹十三岁就杖策给光武帝当谋士,孙策十四岁就成为英雄,所忌的是行步懈怠不能前进。你们这一辈碌碌无为学习儒家的经典的析解句读。还达不到乡里小儿的水平。人的度量相差很多,岂止是什伯而已乎!拜老师、交朋友应当以老成庄重、实心用功的为好,如果交那些浮薄好动的人,不但无益反击有损,坚决不适宜交朋友。当今多事,参加科举考试之外,还应当使学业进步。碌碌无为地度日,少年时光容易过去,难道不可惜吗?

原文

秀才本等 ①,只宜暗修积学 ②,学业成后,四海比肩 ③。如驰逐名场 ④,延揽声气 ⑤,爱憎不同,必生异议。

秀才不入社 ⑥,作官不入党 ⑦,便有一半身分。

熟读经书,明晰义理,兼通世务。世乱方殷 ⑧,八股生活 ⑨,全然岭淡。农桑根本之计,安稳著数 ⑩,无如此者。诗酒声游,非今日事。

才能知耻,即是上进。

鸟必择术而栖?,附托非人者?,必有危身之祸。

见其远者大者,不食邪人之饵,方是二十分识力。

男儿七尺,自有用处,生寿夭,亦自为之。

语云:身贵于物。汲汲为利?,汲汲为名,俱非尊生之术?。

人心止此方寸地,要当光明洞达,直走向上一路。若有龌龊卑鄙襟怀,则一生德器坏矣。

立身无愧,何愁鼠辈。

打扫光明一片地?,囊贮古今,研究经史,岂可使动我一念。此七字真经也。

功名之上,更有地步,义利关头,出奴入主?,间不容发。

少年作迟暮经营?,异日决无成就。

少年人只宜修身笃行,信命读书,勿深以得失为念,所谓得固欣然,败亦可喜。

对尊长全无敬信,处朋侪一味虚骄?,习惯既久,更一二十年,当是何物?

注释 ①本等:本分、分内之事。 ②暗修积学:默默地修养德行,不懈地研求学问。 ③四海比肩:和天下著名学者齐名。比肩:并肩。 ④驰逐名场:在名利场中奔逐钻营。 ⑤延揽声气:交接和招揽同党。 ⑥社:明末的文社。 ⑦党:朋党、派别。 ⑧殷:盛,深重。 ⑨八股:八股文,科举考试的文体程式,因正文由四节对偶文句合计八小股组成,故名。是明清时士子必修的功课。 ⑩著数:手段、方法。 ?鸟必择木而栖:语本《左传》。 ?非人:行为不正的人,指不适当的人。 ?汲汲:急急地追求。 ?尊生:保重生命。 ?保持心胸的光明磊落。地:心地,佛教以心为地。 ?出奴入主:在义、利之间的取舍。 ?年轻时不想有所作为,却做一些暮气沉沉的事情。 ?朋挤:朋友和同辈。嘘骄:虚浮而骄衿。

原文

交游鲜有诚实可托者,一读书则此辈远矣,省事省罪,其益无穷。

人品须从小作起,权宜苟且诡随之意多 ①,则一生人品坏矣。

制义一节 ②,逞浮藻而背理害道者比比,大抵皆是年少,姑深抑之。吾所取者,历练艰苦之士。

多读书达观今古,可以免忧。

立身作家读书 ③,俱要有绳墨规矩,循之则终身可无悔尤。我以善病,少壮懒惰,一旦当事寄 ④,虽方寸湛如 ⑤,而展拓无具 ⑥,只坐空疏卤莽,秀才时不得力耳。

迩来圣明向学 ⑦,日夜不辍,讲官蒙问,虽多不能支 ⑧。东宫亦然 ⑨。一日宫中有庆暂假,皇上语阁臣曰:“东宫又荒疏四五日矣。”汝辈一月潜心攻苦,能有几日?欲望学问之成,难矣!

士人贵经世 ⑩,经史最宜熟,工夫逐段作去,庶几有成。

器量须大,心境须宽。

切须鼓舞作第一等人勾当?。

真心实作,不可图之功。

竹帛青史?,岂可让人!

不合时宜,遇事触忿,此亦一病。多读书则能消之。

忠信之礼无繁,文惟辅质?;仁义之资不匮,俭以成廉?。

注释 ①权宜:随事势而灵活变通、见风使舵。诡随:诡诈多变。 ②制义:即八股文。 ③作家:理家。 ④事寄:担当事任,此指承继了家业。 ⑤方寸湛如:心地纯厚清醒。 ⑥展拓无具:没有发展和开拓的才能。具,才具,能力。 ⑦迩来:近来。圣明:指明毅宗朱由检。 ⑧不能支:不能应付。 ⑨东宫:皇太子住东宫,故以东官称太子。 ⑩经世:治理世事。 ?勾当:事情。 ?竹帛青史:竹帛、青史均指史书。此谓青史留名。 ?忠诚信实的制度、礼节,不需要繁琐、藻饰,文彩是次要的,它只是礼节内容的补充。 ?一个人只要不缺乏仁爱和正义的资质,俭约便可成就廉洁。

原文

海内鼎族 ①,子姓繁多 ②,为之督者 ③,其气象宽衍疏达 ④,有礼法而无形畛 ⑤,有化导而无猜刻,故一人笃生 ⑥,百世?郁 ⑦,以酝酿深而承藉厚也。水清无鱼 ⑧,墙薄亟裂 ⑨。车鉴不远 ⑩,尚其慎旃?!

莫道作事公,莫道开口是,恨不割君双耳朵,插在人家听非议;莫恃筑基牢,莫恃打算备,恨不凿君双眼睛,留在家堂看兴废。

家之本在身,佚荡者往往取轻奴隶?。

家用不给,只是从俭,不可搅乱心绪。

四方兵戈云扰,乱离正甚,修身节用,无得罪乡人。

疾病只是用心于外,碌碌太过。

家门履运?正当蹇剥?,硅步须当十思?。

处乱世与太平时异,只一味节俭收敛,谦以下人,和以处众。

生路甚仄?,只在寡欲与否耳。

水到渠成,穷通自有定数。

治家,舍节俭别无可经营。

待人要宽和,世事要练习?。

四方衣冠之祸? = 12 \* GB2 ?,惨不可言,虽是一时气数,亦是世家习于奢*不道,有以召之。若积善之家,亦自有获全者。不可不早夜思其故也。

忧贫言贫,便是不安分,为习俗所移处。

孤寡极可念者,须勉力周恤。

注释 ①鼎族:显赫的家族。 ②子姓:子孙。 ③督者:督导者、家之长。 ④气象:指气概、气量。宽衍疏达:宽厚通达。 ⑤形畛(zhěn):刑罚的约束。形:通刑;畛:界限。 ⑥笃生:得天独厚地降生。 ⑦?(fú) 郁:茂盛,此指兴旺。 ⑧水清无鱼:喻人不能过于苛细。语本《大戴礼》。 ⑨亟:急速。 ⑩车鉴不远:比喻以往的失败、挫折当作为今后的借鉴、教训。语本刘向《说苑》。 ?尚其慎旃:应该要谨慎啊!旃(zhān):语助词。 ?佚荡:放荡。取轻奴隶:为奴隶所轻视。 ?履运:遭逢的运数。 ?蹇(jiǎn)剥:不顺利。蹇:难;剥:不利。蹇、剥均为《易经》卦名。 ?跬(kuǐ)步:半步。行走时举足一次为跬。 ?仄(zè):狭窄。 ?练习:熟悉,善于洞察。 ?衣冠:指士大夫、官绅。

原文

近来运当百六 ①,到处多事,行过东齐,往往数百里绝人烟,缙绅衣冠之第,仅存空舍。河南尤惨,一省十亡八九。江南号为乐土,近亦稍稍见端,后忧患更不可测。凡事循省 ②,收敛节俭、惜福惜财,多行善事,勿苟图利益,勿出入县门 ③,勿为门容家奴所使,勿饱食安居晏寝,自鸣得意。

厚朋友而薄骨肉,所谓务华绝根 ④,非乎?戒之,戒之!

世变日多,只宜杜门读书,学作好人,勤俭作家,保身为上。

早免钱粮,谨持门户。

儿曹不敢望其进步,若得养祖宗元气,于乡党中立一人品,即终身学究 ⑤,我亦无憾。浮华鲜实,不特伤风败俗,亦杀身亡家之本。文字其第二义也 ⑥。

人情物态,日趋变怪,非礼义法纪所能格化 ⑦,宜早自为计。

若身在事内,利害不容预计,尽我职分,余委之天而已。

陈白沙先生云 ⑧:吾侪生分薄于福,敢求全 ⑨?三复斯言,自可不肉而肥。

家业事小,门户事大 ⑩。

人心日薄,习俗日非,身入其中,未易醒寤。但前人所行,要事事以为殷鉴?。

恶不在大,心术一坏,即入祸门。

姻事只择古旧门坊、守礼敦实之家,可无后患。

本根厚而后枝叶茂,每事宽一分即积一分之福。揆之天道?,证之人事,往往而合。

遇事多算计,较利悉锱铢?,其过甚小,而积之甚大,慎之,慎之。

茹荼历辛?,自是儒生本色,须打清心地以图大业,万勿为琐琐萦怀。

一念不慎、败坏身家有余。

世变弥殷,止有读书明理,耕织治家,修身独善之策。即仕进二字,不敢为汝曹愿之,况好名结交、嗜利召祸乎!

游谈损德?,多言伤神,如其不悛?,误己误人。

官长之前,止可将敬?,不可逐膻?。

居今之世,为今之人,自己珍重,自己打算,千百之中,无一益友。

俗客往来,劝人居积?,谀人老成,一字入耳,亏损道心?,增益障蔽,无复向上事矣。

注释 ①百六:百六阳九。古人讲灾变运数,阳为旱灾,阴为水灾。四千六百一十七年为一元,初入元一百零六年,内有旱灾九年。固以指厄运、灾变。 ②循省:自我反省。 ③县门:县衙门。 ④务华绝根:致力于花朵而断绝了树根。华:同花。 ⑤学究:指布衣书生。 ⑥文字:文章。指读书识字,求取功名。 ⑦格化:格:匡正、纠正;化:教化、感化。 ⑧陈白沙:明学者陈献章,字公甫,广东新会人,居白沙里,人称白沙先生。 ⑨我辈生来没有福分,不敢事事求全。 ⑩门户:门第,指家族的名望、影响。 ?殷鉴:本指殷人灭夏,殷的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作为鉴戒。后泛指可作借鉴之事。语出《诗经·大雅·荡》。 ?揆(kuí):揣度,考察。 ?锱铢:锱和铢都是很小的重量单位,比喻数量微小。 ?茹荼历辛:意谓吃苦耐劳。茹,吃;荼,苦菜。 ?游谈:虚浮不实的议论。 ?不悛:不自悔改过。 ?将敬:顺从而恭敬。 ?逐膻:追逐别人的丑行。膻,羊臊气。 ?居积:囤积。 ?道心:道德之心。

三开头的褒义成语,可用于商业宣传的

1. 带有“斯”字的成语或四字词语

漫条斯理 慢条斯理,形容动作缓慢,不慌不忙

朝斯夕斯 早上这样,晚上也这样。形容求学勤奋而有恒心。

耳鬓斯磨 鬓:面颊两旁近耳的头发;厮:互相。形容亲密相处的情景(多指小儿女)。

歌于斯,哭于斯 歌唱在这里,哭泣在这里。指安居的家宅。

慢条斯理 原指说话做事有条有理,不慌不忙。现也形容说话做事慢腾腾,不不慌不忙。

如应斯响 形容反响极快。

三复斯言 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复朗读并体会这句话。形容对它极为重视。

斯文扫地 斯文:指文化或文人;扫地:比喻名誉、信用、地位等完全丧失。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

螽斯衍庆 螽斯:昆虫名,产卵极多;衍:延续;庆:喜庆。旧时用于祝颂子孙众多。

赫斯之威 赫:显耀。斯:语气助词。威:威严。指帝王或显耀人物威武奋发貌。

负乘斯夺 语出《易·系辞上》:“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后以“负乘斯夺”指才德不称其职会招致祸患。后以“负乘斯夺”指才德不称其职会招致祸患。

豁然确斯 明白透彻。

极口项斯 谓满口赞誉。项斯、唐代诗人,为杨敬之所器重,敬之赠诗有“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之句。

慢腾斯礼 见“慢条斯理”。

慢条斯礼 见“慢条斯理”。

逝者如斯 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亿万斯年 形容长远的年代。

一至于斯 同“一至于此”。

浞訾栗斯 谓妄自尊大。

斯事体大 〖解释〗斯:此;体:体制,规模。这件事性质重要,关系重大。

斯斯文文 〖解释〗形容举目文雅。

2. 带乘字的四字成语

乘车戴笠乘车入鼠乘敌之隙乘肥衣轻乘风破浪乘风兴浪乘风转舵乘桴浮海乘高决水乘机打劫乘机应变乘坚策肥乘坚驱良乘间抵隙乘间伺隙乘间投隙乘利席胜乘龙贵婿乘龙佳婿乘龙快婿乘龙配凤乘鸾跨凤乘其不备乘其不意乘轻驱肥乘热打铁乘人不备乘人之厄乘人之危乘胜逐北乘胜追击乘时乘势乘势使气乘伪行诈乘隙捣虚乘隙而入乘险抵巇乘兴而来乘兴而来乘兴而来乘虚蹈隙乘虚迭出乘虚而入乘虚可惊乘虚以入乘疑可间乘舆播迁乘舆播越乘云行泥齿甘乘肥大树底下待势乘时戴笠乘车飞龙乘云飞蓬乘风服冕乘轩服牛乘马负乘斯夺负乘致寇鹤乘轩加减乘除跨凤乘龙跨凤乘鸾可乘之机可乘之隙老鹤乘轩履机乘变南人驾船驽蹇之乘破浪乘风骑马乘舟乞儿乘车千乘万骑千乘之国千乘之王前人栽树前人种树山阴乘兴盛衰相乘无机可乘无间可乘无隙可乘衣轻乘肥因利乘便因势乘便有机可乘有隙可乘很全的哦。

3. 斯开头的四字成语

斯文扫地

sī wén sǎo dì

斯文:指文化或文人;扫地:比喻名誉、信用、地位等完全丧失。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

《论语·子罕》:“天之将丧斯文也,后者不得与于斯文也。”清·徐坷《清稗类钞·三十四》:“巡检作巡抚,一步登天;监生作监临,斯文扫地。”

完全应当罢课抗议!真是~,~。 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四十三章

斯事体大

ī shì tǐ dà

斯:此;体:体制,规模。这件事性质重要,关系重大。

汉·班固《典引》:“兹事体大而允,寤寐次于圣心。”

武王克殷,至周公相成王,始制礼乐。~,不可速成。 《隋书·音乐志中》

4. 带斯字的成语

慢条斯理

斯斯文文

三复斯言

如应斯响

风斯在下

斯抬斯敬

螽斯之征

极口项斯

逝者如斯

歌于斯,哭于斯

螽斯衍庆

斯文扫地

哫訾栗斯

方斯蔑如

螽斯振羽

螽斯之庆

赫斯之威

亿万斯年

斯文委地

豁然确斯

负乘斯夺

斯文一脉

否终斯泰

朝斯夕斯

5. ( )( )斯( )怎么写成四字成语

耳鬓斯磨 鬓:面颊两旁近耳的头发;厮:互相。形容亲密相处的情景(多指小儿女)。

慢条斯理 原指说话做事有条有理,不慌不忙。现也形容说话做事慢腾腾,不不慌不忙。

如应斯响 形容反响极快。

三复斯言 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复朗读并体会这句话。形容对它极为重视。

亿万斯年 斯:语助词,无义。亿万年。形容长远的年代。旧时多用于祝国运绵长。

负乘斯夺 指才德不称其职会招致祸患。

慢腾斯礼 原指说话做事有条有理,不慌不忙。现也形容说话做事慢腾腾,不不慌不忙。同“慢条斯理”。

慢条斯礼 原指说话做事有条有理,不慌不忙。现也形容说话做事慢腾腾,不不慌不忙。同“慢条斯理”。

漫条斯理 慢条斯理,形容动作缓慢,不慌不忙。

6. ( )( )斯( )怎么写成四字成语

耳鬓斯磨 鬓:面颊两旁近耳的头发;厮:互相。

形容亲密相处的情景(多指小儿女)。 慢条斯理 原指说话做事有条有理,不慌不忙。

现也形容说话做事慢腾腾,不不慌不忙。 如应斯响 形容反响极快。

三复斯言 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复朗读并体会这句话。

形容对它极为重视。 亿万斯年 斯:语助词,无义。

亿万年。形容长远的年代。

旧时多用于祝国运绵长。 负乘斯夺 指才德不称其职会招致祸患。

慢腾斯礼 原指说话做事有条有理,不慌不忙。现也形容说话做事慢腾腾,不不慌不忙。

同“慢条斯理”。 慢条斯礼 原指说话做事有条有理,不慌不忙。

现也形容说话做事慢腾腾,不不慌不忙。同“慢条斯理”。

漫条斯理 慢条斯理,形容动作缓慢,不慌不忙。

7. 带斯字成语有哪些

带斯字成语 :

慢条斯理、

斯斯文文、

螽斯振羽、

赫斯之威、

如应斯响、

风斯在下、

负乘斯夺、

极口项斯、

逝者如斯、

斯抬斯敬、

朝斯夕斯、

三复斯言、

螽斯之征、

斯文扫地、

歌于斯,哭于斯、

否终斯泰、

斯文一脉、

豁然确斯、

哫訾栗斯、

斯文委地、

螽斯之庆、

螽斯衍庆、

方斯蔑如、

亿万斯年

孝经的原文/翻译

三榜定案三次张榜,广求意见,再作最后决定。极言行事慎重。

三拜九叩指封建社会进见帝王及祭拜祖先的大礼。

三班六房三班:指皂、壮、快班,均为差役;六房:指吏、户、礼、兵、刑、工房,均为书办胥吏。明、清时州县衙门中吏役的总称。

三步两脚快速行走的样子。

三不拗六指少数人拗不过多数人。

三般两样指多个,也指耍手段,弄花样。

三波六折指各种波折。

三杯两盏形容饮用少量的酒。

三病四痛指病痛很多。

三百瓮齑瓮:陶制的盛器;齑:咸菜。指长期以咸菜度日,生活清贫。

三百瓮齑指长期以咸菜度日,生活清贫。齑,咸菜。三百瓮,极言其多,一时吃不完。

三百瓮虀指长期以咸菜度日,生活清贫。虀,咸菜。三百瓮,极言其多,一时吃不完。

三曹对案指审问对质。

三寸金莲金莲:旧指女子缠过的小脚。封建时代美誉妇女小脚的用语。

三尺门里东北方言,指家庭之内的事。

三锤两棒形容处事简单明快。

三差两错泛指差错。比喻偶然的差错。

三长两短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特指人的亡。

三茶六饭比喻招待客人非常周到。

三茶六礼犹言明媒正娶。旧指正式婚姻。

三长四短①特指人的亡。同“三长两短”。②犹闲话,坏话。

三从四德封建礼教束缚妇女的道德标准之一。

三尺童儿指年幼还不太懂事的儿童。

三尺童蒙指年幼还不太懂事的儿童。

三尺童子指年幼不懂事的儿童。

三差五错泛指差错。常指意外的事故。

三朝五日指三、五天。

三朝元老元老:资格最老,声望最高的老臣。原指受三世皇帝重用的臣子。现在用来指在一个机构里长期工作过的资格老的人。

三寸之舌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三寸之辖辖:车轴头上穿的小铁棍,管住轮子使其不脱落。指车辖。比喻事物的关键。

三冬二夏犹言三两年。

三等九般指等级和类别多,有种种差别。同“三等九格”。

三等九格犹三六九等。指等级和类别多,有种种差别。

三对六面人指会同当事双方及中间人或见证人。

三叠阳关即《阳关三叠》。琴曲。琴谱以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主要歌词,并引申诗意,增添词句,抒写离别之情。因全曲分三段,原诗反复三次,故称“三叠”。后泛指送

三迭阳关三迭:反复歌唱某一句;阳关:古关名,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南。原指古代送别的曲调。后也比喻离别。

三耳秀才指很聪明的人。也比喻人狡猾。

三复白圭指慎于言行。

三分鼎立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同“三分鼎足”。

三分鼎足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

三番两次指屡次,多次。

三反四覆指反复无常。

三翻四复变化无常或反复多次。

三反四复指反复无常。

三翻四覆翻:转。反复无常。

三番四覆三、四:指次数之多;番、复:反复,翻悔。形容变化无常,反复多次。

三番四复三、四:指次数之多;番、复:反复。变化无常或反复多次。

三风十愆三种恶劣风气,所滋生的十种罪愆。指巫风二:舞、歌;*风四:货、色、游、畋;乱风四: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合而为十愆。

三复斯言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复朗读并体会这句话。形容对它极为重视。

三番五次番:遍数。一再,多次。

三坟五典三坟:指伏羲、神农、黄帝的书;五典:指少昊、颛顼、高辛、唐、虞的书。相传为我国最早的古籍。

三风五气三风: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作风;五气:官气、暮气、阔气、傲气、娇气。指一些工作人员的作风和习气。

三夫之对泛指经过多人传播的流言。同“三夫之言”。

三夫之言泛指经过多人传播的流言。

三更半夜一夜分为五更,三更是午夜十二时。指深夜。

三顾草庐刘备为请诸葛亮,三次到草庐中去拜访他。后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或过访。同“草庐三顾”。

三跪九叩叩:磕头。最敬重的礼节。

三公九卿三公:古时辅助国君的最高官员;九卿:古时中央政府的九个高级官员。指官位很高的人。

三顾茅庐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三姑六婆比喻不务正业的妇女。

三宫六院泛指帝王的妃嫔。

三瓜两枣北方口语,比喻微不足道的一点东西,或指有限的一点钱。

三鼓气竭竭:尽。指力量一再消耗,已经衰减耗尽。

三告投杼比喻流言数传能使人信而转疑。

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封建礼教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

三魂出窍形容害怕得不知所措。

三好二怯指时好时病。形容体弱。同“三好两歹”。

三槐九棘中国周代朝廷种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分坐其下,后因以“槐棘”指三公或三公之位。

三回九转①形容曲折回荡。②犹三番五次。指多次。

三好两歹身体三天好,两天不好。指时好时病。形容体弱。

三好两歉指时好时病。形容体弱。

三魂七魄魂:旧指能离开人体而存在的精神;魄:旧指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道家语,称人身有“三魂七魄”。

三回五次指多次。

三皇五帝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原为传说中我国远古的部落酋长。后借指远古时代。

三环五扣形容捆绑结实。

三户亡秦三户:几户人家;亡:灭。虽只几户人家,也能灭掉秦国。比喻正义而暂时弱小的力量,有消灭暴力的必胜信心。

三荤五厌泛指荤腥食物。

三教九流旧指宗教或学术上的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

三角恋爱指一个人和两个异性同时恋爱的不正常的关系。

三脚两步①形容走得快。②指走不多远。

三饥两饱犹言饥一顿,饱一顿。形容生活艰难。

三街两市泛称各街市。

三节两寿旧俗对于塾师,逢端午节、中秋节、年节及孔子诞辰,塾师生日,均各加送束修一月,称为三节两寿。亦用以泛指节日和生辰。

三街六市泛称各街市。

三街六巷泛指大街小巷。

三军暴骨三军:指所有军队;暴:晒。三军的尸骨暴露于战场。形容战败,使军士尸横战场。

三缄其口缄:封。在他嘴上贴了三张封条。形容说话谨慎。现在也用来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

三江七泽泛指江河湖泽。

三荆同株荆树虽三杈而同一株干。比喻同胞兄弟。也指兄弟分而复合。

三绝韦编韦:熟牛皮。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刻苦。

三江五湖①指东南方的三条江与太湖流域一带的湖泊。②江河湖泊的泛称。

三教一体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一体:一家。旧时认为三教形式不同,但同是一个本源。

三九之位三:三公;九:九卿。指官位很高的人。

三谏之义指事君之正道。

三径之资三径:所说汉代隐士蒋诩在房前曾开三条小径,后人因以三径代称住宅庭院。比喻筹集隐居住所的费用。

三跨两步形容快步前进的样子。

三命而俯旧是指官职步步上升,态度也愈加谦虚。

三媒六证旧时婚姻,由父母包办,还必须有媒人介绍。表示郑重其事。

三毛七孔指心思,心机。

三沐三熏再三沐浴熏香。表示郑重或虔敬。亦作“三沐三熏”。

三沐三薰再三沐浴熏香。表示郑重或虔敬。亦作“三沐三熏”。

三马同槽隐指司马懿父子三人将篡夺魏的政权。也泛指阴谋篡权。

三年不蜚蜚:飞。比喻长期退隐,无所作为。

三臡八葅泛指精美的肴馔。亦借喻精美的诗文。参见“三臡”。

三臡八菹泛指精美的肴馔。亦借喻精美的诗文。

三年化碧指忠心不泯。

三六九等指等级和类别多,有种种差别。

三鹿郡公三鹿:合起来是“麤”(粗)字。形容人的粗心大意。

三男两女生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指人儿女两全。

三男四女泛指子女众多。

三邻四舍泛指邻居。

三老四少①老少众人。②方言。称参加青帮的人。犹言老少爷们或兄弟爷们。

三老五更相传古代统治者设三老五更,以尊养老人。

三令五申令:命令;申:表达,说明。多次命令和告诫。

三年五载三、五:表示大概数量;载:年。指多年。

三年之艾病久了才去寻找治这种病的干艾叶。比喻凡事要平时准备,事到临头再想办法就来不及。

三平二满平、满:平日、满日。旧时占卜认为平日、满日主生,为种谷佳日。比喻生活过得去,很满足。

三婆两嫂犹言三妻四妾。

三朋四友泛指各种朋友。

三拳二脚形容不多几下拳打脚踢。

三亲六故亲戚故旧的总称。

三亲六眷三亲:父母、兄弟、夫妇;眷:家属、亲戚。泛指众亲戚。

三拳两脚形容不多几下拳打脚踢。

三清四白指非常清白。

三求四告指再三求告。

三亲四眷泛指众亲戚。同“三亲六眷”。

三千世界佛教用语,指包括“三”种“千”数的大千世界。后泛指处处,即全世界的意思。

三妻四妾妻妾众多的意思。

三期贤佞以之为不辨是非黑白的典实。

三钱之府古代的钱库。

三迁之教比喻选择居住合适的环境以利于教育子女。

三千珠履珠履:鞋上以珠为装饰,富贵之人用之。形容贵宾众多且豪华奢侈。

三人成虎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三人成众数目达到三人即可称为众人,已不算少数。

三日耳聋形容受到强烈的震动。

三日两头隔一天,或几乎每天。形容经常、频繁。

三日仆射仆射:古代官名。旧指沉缅于饮酒的人。

三日入厨古代风俗,新娘结婚三日后到厨房做饭。借指初入社会或刚任职。

三人为众数目达到三人即可称为众人,已不算少数。

三日新妇旧时过门三日之新妇,举止不得自专。因以喻行动备受拘束者。

三尸暴跳形容人气愤到极点。

三兽渡河佛教以兔、马、象三兽渡河入水之深浅,喻小、中、大三乘证道之高下。后泛指修行。

三豕渡河比喻文字传写或刊印讹误。三豕:应为“己亥”。同“三豕涉河”。

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三山二水三山:护国山,位于南京西南,以有三峰得名;二水:白鹭洲,位于长江之中,分江面为二。泛指南京的山水。

三思而行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三豕金根“三豕”本作“己亥”,“金根”,史传有金根车,后误作“金银”。指字讹误。

三蛇九鼠比喻为害庄稼的东西很多。

三首六臂神道的形状。后比喻神通广大,本领出众。同“三头六臂”。

三十六行旧时对各行各业的通称。

三三两两三个两个地在一起。形容人数不多。

三十六雨指天下太平,五谷丰登。

三蛇七鼠比喻为害的东西多。

三豕涉河比喻文字传写或刊印讹误。

三生石上佛教故事,唐代李源与高僧圆泽禅师相约来世相见的故事。借指前世姻缘,来世重新缔结。

三三四四犹三三两两。形容人数不多。

三十三天佛教称欲界第六天为三十三天,即忉利天。后形容最高的地方。

三杀三宥宥:赦罪。形容断案慎重。

三仕三已仕:作官;已:指被罢免。三次作官,又三次被罢免。形容心胸开阔,对作官和罢官都不在乎。

三牲五鼎原形容祭品丰盛。现形容食物丰富美好。

三尸五鬼比喻奸佞之臣。

三三五五三个一群,五个一伙。

三山五岳五岳: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泛指名山或各地。

三生有幸三生:佛家指前生、今生、来生;幸:幸运。三世都很幸运。比喻非常幸运。

三头八臂神道的形状。后比喻神通广大,本领出众。同“三头六臂”。

三台八座泛指高官重臣。

三头对案指有关双方在证人或中间人在场时一起对质,讲清楚事情真相。

三头二面看对方的脸色而改变态度。比善于迎和奉承和玩弄两面手法。

三田分荆比喻兄弟之间重新和好。

三头六臂三个脑袋,六条胳臂。原为佛家语,指佛的法相。后比喻神奇的本领。

三汤两割泛指烹饪之事。也指各种肴馔。

三头两面看对方的脸色而改变态度。比善于迎和奉承和玩弄两面手法。

三头六面指当着众人或有关各方之面。

三头两日三二天。形容时间相隔很近。

三天两头隔一天,或几乎每天。形容经常、频繁。

三推六问推:推究;问:审问。旧时指反复审训。

三头两绪形容事务繁杂,不易弄清头绪。

三头六证指众多的人证。

三吐三握以之为求贤殷切之典。

三汤五割泛指烹饪之事。也指各种肴馔。同“三汤两割”。

三台五马三台:原指星名,这里指尚书、御史、谒者;五马:用五匹马驾车,指太守。原指居三台或太守之位。后比喻达官显宦。

三五成群几个人、几个人在一起。

三窝两块①指有多房妻妾。②指众多的子女。

三瓦两舍瓦、舍:宋、元时指妓院及各种娱乐场所。旧指富家子弟寻欢作乐的地方。

三瓦两巷旧指富家子弟寻欢作乐的地方。同“三瓦两舍”。

三瓦四舍宋代对妓院、茶楼、酒肆及其他娱乐场所的总称。

三位一体比喻三个人、三件事或三个方面联成的一个整体。

三无坐处坐处:坐位。本指宰相、御史、员外官员太多,没有办公的地方可坐。后泛指官员太多,人浮于事。

三徙成都相传舜三度迁移,百姓慕德而从,所至处自成都邑。形容圣人到处都受到百姓的拥戴。

三徙成国形容圣人到处都受到百姓的拥戴。同“三徙成都”。

三写成乌指古书传写易致差错。同“三写易字”。

三心二意又想这样又想那样,犹豫不定。常指不安心,不专一。

三星高照三星:原指明亮而接近的三颗星,也指福星、禄星、寿星三个神仙。指有福、禄、有寿,命运好。

三旬九食旬:十天叫一旬。三十天中只能吃九顿饭。形容家境贫困。

三下两下形容动作迅速利落。

三心两意常指不安心,不专一。同“三心二意”。

三熏三沐①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这是我国古代对人极为尊重的一种礼遇。同“三衅三浴”。②表示虔敬。③比喻栽培,提携。

三薰三沐①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这是我国古代对人极为尊重的一种礼遇。同“三衅三浴”。②表示虔敬。③比喻栽培,提携。

三衅三沐衅:以香涂身。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这是我国古代对人极为尊重的一种礼遇。

三衅三浴衅:以香涂身。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这是我国古代对人极为尊重的一种礼遇。

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三写易字指古书传写易致差错。

三星在户表示新婚之喜。

三星在天指新婚。

三怨成府言与三人结怨则仇恨集身,难以免祸。

三余读书充分利用一切空馀时间读书。

三言讹虎犹三人成虎。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三言二语三两句话。形容言语十分简短。

三元及第三元:科举时代乡试、会试、殿试都是第一名;及第:科举应试中选。从乡试到殿试都考中第一名。

三阳交泰常用以称颂岁首或寓意吉祥。同“三阳开泰”。

三阳开泰《周易》称爻连的为阳卦,断的为阴爻,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之象。常用以称颂岁首或寓意吉祥。

三言两句几句话。形容话很少。同“三言两语”。

三言两语几句话。形容话很少。

三盈三虚盈:满。虚:空。指孔子的满门弟子,被少正卯讲学所吸引,多次离开孔子之门。形容讲学效果好,影响大。

三浴三熏浴:沐浴。再三薰香、沐浴。表示以礼待人,对人尊重。也表示郑重其事。

三浴三衅衅:以香涂身。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这是我国古代对人极为尊重的一种礼遇。

三浴三薰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这是我国古代对人极为尊重的一种礼遇。同“三衅三浴”。

三言五语三两句话。形容言语十分简短。

三眼一板眼,板:戏曲音乐的节拍。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有时也比喻做事板,不懂得灵活掌握。

三灾八难比喻小孩生来多病。也形容经常遭遇不幸。

三占从二三个人一同算卦,听从其中两个人的意见。比喻听从多数人的意见。

三足鼎立象鼎的三只脚一样,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三贞九烈贞:贞操;烈:节烈。封建社会用来赞誉妇女的贞烈。

三真六草真:正楷;草:草体。泛指各种书体。

三灾六难比喻小孩生来多病。也形容经常遭遇不幸。同“三灾八难”。

三征七辟三、七:泛指多次;征、辟:征召,指朝廷召举布衣之士授以官职。形容朝廷多次征召选拔。

三折其肱肱:手臂。几次断臂,就能懂得医治断臂的方法。后比喻对某事阅历多,自能造诣精深。

三战三北北:败逃。打三仗,败三次。形容屡战屡败。

三智五猜比喻用尽心思,多方猜测。

三纸无驴形容写文章废话连篇,不得要领。

三贞五烈封建社会用来赞誉妇女的贞烈。同“三贞九烈”。

三旨相公用来讽刺庸禄低能的大官。

三至之谗谗:谗言,坏话。形容经反复传播,影响恶劣的诽谤性言语。

三折之肱几次断臂,就能知道医治断臂的方法。后比喻对某事阅历多,富有经验,成为内行。也指高明的医道。

裴子云巧断文言文翻译

朕闻上古其风朴略,虽因心之孝已萌,而资敬之礼犹简,及乎仁义既有,亲誉益著。圣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故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于是以顺移忠之道昭矣,立身扬名之义彰矣。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是知孝者,德之本欤?

《经》曰:“昔者明王之以孝理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朕尝三复斯言,景行先哲,虽无德教加于百姓,庶几广爱刑于四海。嗟乎,夫子没而微言绝,异端起而大义乖。况泯绝于秦,得之者皆煨烬之末;滥觞于汉,传之者皆糟粕之余。故鲁史《春秋》,学开五传;《国风》、《雅》、《颂》,分为四诗。去圣逾远,源流益别。

近观《孝经》旧注,蝽驳尤甚。至于迹相祖述,殆且百家。业擅专门,犹将十室。希升堂者,必自开户牖。攀逸驾者,必骋殊轨辙。是以道隐小成,言隐浮伪。且传以通经为义,义以必当为主。至当归一,精义无二,安得不翦其繁芜,而撮其枢要也。

韦昭、王肃,先儒之领袖。虞翻、刘邵,抑又次焉。刘炫明安国之本,陆澄讥康成之注。在理或当,何必求人?今故特举六家之异同,会五经之旨趣;约文敷畅,义则昭然;分注错经,理亦条贯。写之琬琰,庶有补于将来。

且夫子谈经,志取垂训。虽五孝之用则别,而百行之源不殊。是以一章之中,凡有数句;一句之内,意有兼明;具载则文繁,略之又义阙。今存于疏,用广发挥。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为甚么吗?”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明,哪里会知道呢?”

孔子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思念你的先祖,修养自己的德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尚书·甫刑》里说∶‘天子一人有善行;万方民众都仰赖他。’”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身为诸侯,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傲,其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充裕丰盈也不会损溢。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能够长久保持自己的尊贵地位;财富充裕而不奢靡挥霍,所以能够长久地守住自己的财富。能够保持富有和尊贵,然后才能保住家国的安全,与其黎民百姓和睦相处。这大概就是诸侯的孝道吧。《诗经·小雅·小曼》篇中说∶‘战战兢兢,就像身临深水潭边恐怕坠落,脚踩薄冰之上担心陷下去那样,小心谨慎地处事。’”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说的合乎礼法的言语,不敢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实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不敢去做。所以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礼法道德的行为不做;开口说话不需选择就能合乎礼法,自己的行为不必着意考虑也不会越轨。于是所说的话即便天下皆知也不会有过失之处,所做的事传遍天下也不会遇到怨恨厌恶。衣饰、语言、行为这三点都能做到遵从先代圣明君王的礼法准则,然后才能守住自己祖宗的香火延续兴盛。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啊!《诗经·大雅· 民》里说∶“要从早到晚勤勉不懈,专心奉事天子。” 资于事父以事母,其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其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母亲,爱心是相同的;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国君,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所以奉事母亲是用爱心,奉事国君是用尊敬之心,两者兼而有之的是对待父亲。因此用孝道来奉事国君就忠诚,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级则顺从。能做到忠诚顺从地奉事国君和上级,然后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并能守住自己对祖先的祭祀。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诗经·小雅·小宛》里说∶“要早起晚睡地去做,不要辱及生养你的父母。”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利用自然的季节,认清土地的高下优劣,行为谨慎,节省俭约,以此来孝养父母,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没有的事情。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曾子说∶“太伟大了!孝道是多么博大高深呀!”

孔子说∶“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乃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天地有其自然法则,人类从其法则中领悟到实行孝道是为自身的法则而遵循它。效法上天那永恒不变的规律,利用大地自然四季中的优势,顺乎自然规律对天下民众施以政教。因此其教化不须严肃施为就可成功,其政治不须严厉推行就能得以治理。从前的贤明君主看到通过教育可以感化民众,所以他首先表现为博爱,人民因此没敢遗弃父母双亲的;向人民陈述道德、礼义,人民就起来去遵行,他又率先以恭敬和谦让垂范于人民,于是人民就不争斗∶用礼仪和音乐引导他们,人民就和睦相处;告诉人民对值得喜好的美的东西和今人厌恶的丑的东西的区别,人民就知道禁令而不犯法了。《诗经·小雅·节南山》篇中说∶‘威严而显赫的太师尹氏,人民都仰望着你。’”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孔子说∶“从前圣明的君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即便是对极卑微的小国的臣属也不遗弃,更何况是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了。所以会得到各诸侯国臣民的欢心,使他们奉祀先王。治理一个封国的诸侯,即便是对失去妻子的男人和丧夫守寡的女人也不敢欺侮,更何况对他属下的臣民百姓了,所以会得到老百姓的欢心,使他们帮助诸侯祭祀祖先。治理自己卿邑的卿大夫,即便对于臣仆婢妾也不失礼,更何况对其妻子、儿女了,所以会得到众人的欢心,便他们乐意奉事其父母亲。只有这样,才会让父母双亲在世时安乐、祥和地生活,后成为鬼神享受到后代的祭祖。因此也就能够使天下祥和太平,自然灾害不发生,人为的祸乱不会出现。所以圣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就会像上面所说的那样。《诗经·大雅·仰之》篇中说∶‘天子有伟大的德行,四方的国家都会归顺他。’”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

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曾子说∶“我很冒昧地请问,圣人的德行,没有比孝道更大的了吗?”

孔子说∶“天地万物之中,以人类最为尊贵。人类的行为,没有比孝道更为重大的了。在孝道之中,没有比敬重父亲更重要的了。敬重父亲,没有比在祭天的时候,将祖先配祀天帝更为重大的了,而只有周公能够做到这一点。当初,周公在郊外祭天的时候,把其始祖后稷配祀天帝;在明堂祭祀,又把父亲文王配祀天帝。因为他这样做,所以全国各地诸侯能够克尽职守,前来协助他的祭祀活动。可见圣人的德行,又有甚么能超出孝道之上呢?因为子女对父母亲的敬爱,在年幼相依父母亲膝下时就产生了,待到逐渐长大成人,则一天比一天懂得了对父母亲尊严的爱敬。圣人就是依据这种子女对父母尊敬的天性,教导人们对父母孝敬;又因为子女对父母天生的亲情,教导他们爱的道理。圣人的教化之所以不必严厉的推行就可以成功,圣人对国家的管理不必施以严厉粗暴的方式就可以治理好,是因为他们因循的是孝道这一天生自然的根本天性。父亲与儿子的亲恩之情,乃是出于人类天生的本性,也体现了君主与臣属之间的义理关系。父母生下儿女以传宗接代,没有比此更为重要的了;父亲对于子女又犹如尊严的君王,其施恩于子女,没有比这样的恩爱更厚重的了。所以那种不敬爱自己的父母却去爱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尊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礼法。不是顺应人心天理地爱敬父母,偏偏要逆天理而行,人民就无从效法了。不是在身行爱敬的善道上下功夫,相反凭藉违背道德礼法的恶道施为,虽然能一时得志,也是为君子所卑视的。君子的作为则不是这样,其言谈,必须考虑到要让人们所称道奉行;其作为,必须想到可以给人们带来欢乐,其立德行义,能使人民为之尊敬;其行为举止,可使人民予以效法;其容貌行止,皆合规矩,使人们无可挑剔;其一进一退,不越礼违法,成为人民的楷模。君子以这样的作为来治理国家,统治黎民百姓,所以民众敬畏而爱戴他,并学习仿艾其作为。所以君子能够成就其德治教化,顺利地推行其法规、命令。《诗经·曹风· 鸠》篇中说∶‘善人君子,其容貌举止丝毫不差。’”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孔子说∶“孝子对父母亲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奉养时,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服事;父母生了病,要带着忧虑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祀,要严肃对待∶礼法不乱。这五方面做得完备周到了,方可称为对父母尽到了子女的责任。侍奉父母双亲,要身居高位而不骄傲蛮横,身居下层而不为非作乱,在民众中间和顺相处、不与人争斗。身居高位而骄傲自大者势必要遭致灭亡,在下层而为非作乱者免不了遭受刑法,在民众中争斗则会引起相互残杀。这骄、乱、争三项恶事不戒除,即便对父母天天用牛羊猪三牲的肉食尽心奉养,也还是不孝之人啊。”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孔子说∶“五刑所属的犯罪条例有三千之多,其中没有比不孝的罪过更大的了。用武力胁迫君主的人,是眼中没有君主的存在;诽谤圣人的人,是眼中没有法纪;对行孝的人有非议、不恭敬,是眼中没有父母双亲的存在。这三种人的行径,乃是天下大乱的根源所在。”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孔子说∶“教育人民互相亲近友爱,没有比倡导孝道更好的了。教育人民礼貌和顺,没有比服从自己兄长更好的了。转移风气、改变旧的习惯制度,没有比用音乐教化更好的了。更使君主安心,人民驯服,没有比用礼教办事更好的了。所谓的礼,也就是敬爱而已。所以尊敬他人的父亲,其儿子就会喜悦;尊敬他人的兄长,其弟弟就愉快;尊敬他人的君主,其臣下就高兴。敬爱一个人,却能使千万人高兴愉快。所尊敬的对象虽然只是少数,为之喜悦的人却有千千万万,这就是礼敬作为要道的意义之所在啊。”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孔子说∶“君子教人以行孝道,并不是挨家挨户去推行,也不是天天当面去教导。君子教人行孝道,是让天下为父亲的人都能得到尊敬。教人以为弟之道,是让天下为兄长的人都能受到尊敬。教人以为臣之道,是让天下为君主的能受到尊敬。《诗经·大雅· 酌》篇里说∶‘和乐平易的君子,是民众的父母。’不是具有至高无上的德行,其怎么能使天下民众顺从而如此伟大呢!”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孔子说∶“君子侍奉父母亲能尽孝,所以能把对父母的孝心移作对国君的忠心;奉事兄长能尽敬,所以能把这种尽敬之心移作对前辈或上司的敬顺;在家里能处理好家务,所以会把理家的道理移于做官治理国家。因此说能够在家里尽孝悌之道、治理好家政的人,其名声也就会显扬于后世了。”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臣不可以不诤于君;故当不义,则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曾子说∶“像慈爱、恭敬、安亲、扬名这些孝道,已经听过了天子的教诲,我想再冒昧地问一下,做儿子的一味遵从父亲的命令,就可称得上是孝顺了吗?”孔子说∶“这是甚么话呢?这是甚么话呢?从前,天子身边有7个直言相谏的诤臣,因此,纵使天子是个无道昏君,他也不会失去其天下;诸侯有直言谏争的诤臣5人,即便自己是个无道君主,也不会失去他的诸侯国地盘;卿大夫也有3位直言劝谏的臣属,所以即使他是个无道之臣,也不会失去自己的家园。普通的读书人有直言劝争的朋友,自己的美好名声就不会丧失;为父亲的有敢于直言力争的儿子,就能使父亲不会陷身于不义之中。因此在遇到不义之事时,如系父亲所为,做儿子的不可以不劝争力阻;如系君王所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谏争。所以对于不义之事,一定要谏争劝阻。如果只是遵从父亲的命令,又怎么称得上是孝顺呢?”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着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孔子说∶“从前,贤明的帝王奉事父亲很孝顺,所以在祭祀天帝时能够明白上天覆庇万物的道理;奉事母亲很孝顺,所以在社祭后土时能够明察大地孕育万物的道理;理顺处理好长幼秩序,所以对上下各层也就能够治理好。能够明察天地覆育万物的道理,神明感应其诚,就会彰明神灵、降临福瑞来保佑。所以虽然尊贵为天子,也必然有他所尊敬的人,这就是指他有父亲;必然有先他出生的人,这就是指他有兄长。到宗庙里祭祀致以恭敬之意,是没有忘记自己的亲人;修身养心,谨慎行事,是因为恐怕因自己的过失而使先人蒙受羞侮辱。到宗庙祀表达敬意,神明就会出来享受。对父母兄长孝敬顺从达到了极至,即可以通达于神明,光照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感应相通。《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篇中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有人不想悦服的。’”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孔子说∶“君子奉事君王,在朝廷为官的时候,要想看如何竭尽其忠心;退官居家的时候,要想看如何补救君王的过失。对于君王的优点,要顺应发扬;对于君王的过失缺点,要匡正补救,所以君臣关系才能够相互亲敬。《诗经·小雅·隰桑》篇中说∶‘心中充溢着爱敬的情怀,无论多么遥远,这片真诚的爱心永久藏在心中,从不会有忘记的那一天。’”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yǐ],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qīn]而举之,陈其簠簋[fǔ guǐ]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孔子说∶“孝子丧失了父母亲,要哭得声嘶力竭,发不出悠长的哭腔;举止行为失去了平时的端正礼仪,言语没有了条理文采,穿上华美的衣服就心中不安,听到美妙的音乐也不快乐,吃美味的食物不觉得好吃,这是做子女的因失去亲人而悲伤忧愁的表现。父母之丧,3天之后就要吃东西,这是教导人民不要因失去亲人的悲哀而损伤生者的身体,不要因过度的哀毁而灭绝人生的天性,这是圣贤君子的为政之道。为亲人守丧不超过3年,是告诉人们居丧是有其终止期限的。办丧事的时候,要为去世的父母准备好棺材、外棺、穿戴的衣饰和铺盖的被子等,妥善地安置进棺内,陈列摆设上 、簋类祭奠器具,以寄托生者的哀痛和悲伤。出殡的时候,捶胸顿足,嚎啕大哭地哀痛出送。占卜墓穴吉地以安葬。兴建起祭祀用的庙宇,使亡灵有所归依并享受生者的祭祀。在春秋两季举行祭祀,以表示生者无时不思念亡故的亲人。在父母亲在世时以爱和敬来奉事他们,在他们去世后,则怀看悲哀之情料理丧事,如此尽到了人生在世应尽的本分和义务。养生送的大义都做到了,才算是完成了作为孝子侍奉亲人的义务。”

1. 文言文《王元之》的翻译

王元之,济州人,小时候七八岁就已经会写文章了,直到毕文简为州里当差,才听说他这个人。

询问他的家事,知道王元之家以磨面为生,因此让他以《磨诗》为名做诗。元之不假思索就说:“只要心里正直,不要为眼下未被人知晓而发愁。

如果有人轻轻借了你一点力,就是你转身的时候。”文简感到十分惊奇,就把他留在了学堂里听讲学,一天,太守在筵席上出诗句(对联):“鹦鹉能言争似凤”,在座宾客没有能够对上来的,文简就把诗写在了屏风上,元之在下面写下下联:“蜘蛛虽巧不如蚕。”

文简看到后感叹说,真是能治国安邦的才子啊!于是就赐予王元之衣帽,称他为小朋友(忘年之交)。

2. 文言文巧断命案

原文

欧阳晔治鄂州,民有争舟相殴至者,狱久不决。自临其狱,出囚坐庭中,出其桎梏而饮食。讫,悉劳而还之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者,汝也!”囚不知所以,曰:“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今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验也!”囚涕泣服罪。

译文

宋朝人欧阳晔(字日华)治理鄂州政事时,有州民为争船互殴而,案子悬了很久没有判决。欧阳晔亲自到监狱,把囚犯带出来,让他们坐在大厅中,除去他们的手铐与脚镣,给他们吃完食物,善加慰问后再送回监狱,只留一个人在大厅上,这个人显得很惶恐不安。欧阳晔说:“的是你!”这个人不承认,欧阳晔说:“我观察饮食的人都使用右手,只有你是用左手,被杀的人伤在右边胸部,这就是你的明证。”这个人才哭着认罪。

3. 文言文《宋史朱昭传》的翻译

朱昭,字彦明,府谷人。他凭着自己的能力和功业,逐步升任至秉义郎的官职,他韬光养晦,在官场上从不表现出来自己有什么特立独行的地方。 宣和末年,当震威城兵马监押,兼知城事。金兵入侵,夏人乘机攻下河外的全部城镇。震威府距离府州三百里,势力十分孤立。朱昭带领全城老幼绕城固守,以抵御敌人攻击的力量。朱昭招募精锐的士兵一千多人,和他们商定:“敌人知道城中的虚实,有看轻我们的心。如果我们出其不意去攻击他,可以一鼓作气把他们消灭。”于是趁着夜晚从城墙上放士兵下去,逼近夏人的营地,敌人果然十分惊慌,城里官兵乘机大声叫喊,奋勇杀敌,杀和俘获了很多敌人。

夏人用鹅梯准备登上城墙,但是箭好像雨一样(向他们射去),他们没办法登上来,但是攻势却日夜不停。夏人的首领思齐穿着铠甲来到城前,以毡盾挡住自己,邀请朱昭出来议事。朱昭穿着平时的衣服登上城墙上,披着襟衣问:“你是什么人,这么不光彩(指思齐用毡盾挡住自己)。想见我,我在这里,你有什么事?”思齐拿来盾牌上前,诉说宋朝的失信行为,说:“大金约我夹攻京师,定下城下之盟,画河为界;太原早晚被我攻下,麟州诸州县都已经归我所有,你依仗什么而不投降呢?”朱昭说:“皇上知道朝中奸臣误国,已经毫无保留的改正过错,把皇位传到自己的皇族手中。现在皇上的政治纲领已经焕然一新,只有你还不知道吗?”于是把内禅的诏书拿出来宣读,众人十分惊讶地望着朱昭,佩服他的雄辩能力。当时,很多城的人都投降了,朱昭的旧识对他说:“现在天下已经完了,忠心是没什么用了。”朱昭怒喝他说:“你这些人背弃正义,苟且偷生,与猪狗无异,还敢用言语来诱我投降?我宁不降!”于是拿起弓箭去射他们,众人都被吓走了。(震威城)被围困了四日,城墙有很多地方都毁坏了,朱昭用计谋来防御敌人的进攻,虽然管用,但却没有军队来支援。朱昭在厅事召集诸位校将说:“城就快被攻破了,自己的妻儿不可被贼人所污辱,我先让我的妻儿自杀而,然后拼一战,如果胜利了就立了大功,如果失败了就战境内,大丈夫一生的事就此结束了。”众人都还没答应。此时,朱昭的幼子在门阶前玩耍,朱昭马上上前把他杀了,长子惊讶地望着他,朱昭又把他杀了。(啧啧啧~~~~真残忍~~~译到我自己也不想再译下去了)跟着朱昭带领着几名兵士把他们自家的人全杀了,把尸体全都抛入井中。部将贾宗的老母亲刚走到前来,朱昭对她说:“老人家,(你是我的)同乡人,我不想亲自杀你,请你自己投井吧。”她服从了。跟着用土把井给填埋了。将士们于是跟着把自己的妻儿全杀了。朱昭对众人说:“我和大家都没有了顾虑了。”

这时军中有人跟敌人暗中勾结,对敌人说:“朱昭与他产士兵都杀了自己的家人,将要出战,人虽然少,但全都是敢的人。”敌人十分害怕,于是就利诱守城的兵士,登上了城上。朱昭带领众人在城里的街巷迎战,从晚上到早上,尸体遍布街上。朱昭骑着马越过城墙的缺口逃出,但马却坠入了堑沟,贼人欢呼说:“捉到朱将军了。”想把他生擒。朱昭瞪着两眼持着剑,贼人无一个敢上前,随后中箭而,时四十六岁。

4. 答毕仲举书 全文翻译

原文:轼启。奉别忽十余年,愚瞽顿仆,不复自比于朋友,不谓故人尚尔记录,远枉手教,存问甚厚,且审比来起居佳胜,感慰不可言。罗山素号善地,不应有瘴疠,岂岁时适尔。既无所失亡,而有得于齐宠辱、忘得丧者,是天相子也。仆既以任意直前不用长者所教以触罪罟,然祸福要不可推避,初不论巧拙也。黄州滨江带山,既适耳目之好,而生事百须,亦不难致,早寝晚起,又不知所谓祸福果安在哉?

偶读《战国策》,见处士颜蠋之语“晚食以当肉”,欣然而笑。若蠋者,可谓巧于居贫者也。菜羹菽黍,差饥而食,其味与八珍等;而既饱之余,刍豢满前,惟恐其不持去也。美恶在我,何与于物。所云读佛书及合药救人二事,以为闲居之赐甚厚。

佛书旧亦尝看,但暗塞不能通其妙,独时取其粗浅假说以自洗濯,若农夫之去草,旋去旋生,虽若无益,然终愈于不去也。若世之君子,所谓超然玄悟者,仆不识也。往时陈述古好论禅,自以为至矣,而鄙仆所言为浅陋。

仆尝语述古,公之所谈,譬之饮食龙肉也,而仆之所学,猪肉也,猪之与龙,则有间矣,然公终日说龙肉,不如仆之食猪肉实美而真饱也。不知君所得于佛书者果何耶?为出生、超三乘,遂作佛乎?抑尚与仆辈俯仰也?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静似懒,达似放,学者或未至其所期,而先得其所似,不为无害。

仆常以此自疑,故亦以为献。来书云处世得安稳无病,粗衣饱饭,不造冤业,乃为至足。三复斯言,感叹无穷。世人所作,举足动念,无非是业,不必刑杀无罪,取非其有,然后为冤业也。无缘面论,以当一笑而已。

翻译:

告别忽然十多年,愚昧倒下,不再自己比朋友,不能对朋友还这样记录,远曲手教,慰问很好,而且确实近来起居更好,感感欣慰。罗山一向号称好地方,不应该有瘴气,难道岁时嫁给你。既然没有什么伤亡,而有在齐国得到宠辱、遗忘得失的人,这是上天帮助你的。我已经把任意值前不使用长的所教以犯罪网,然而,祸福关键不可推避,最初不管巧拙的。黄州滨江带山,既适于的好,而生事百需要,也不难达到,早睡晚起床,又不知道怎么说祸福究竟在哪里呢?

偶然读到《战国策》,见处士颜毛毛虫的话“晚饭以当肉”,欣然而笑。如果毛毛虫的,可以说是巧在生活贫困的原因。豆类庄稼蔬菜汤,不同饥饿而吃,它的味道与八珍等;而过多的,鱼肉满前,惟恐其不拿走了。美和丑在我,这与在物。所述读佛经及合药救人两件事,认为闲居的赏赐都很丰厚。

就像过去也曾看,但黑暗堵塞不能通晓它妙,单独时取其粗浅评论把自己洗干净,如果农民的除草,随即离开旋生,虽然如果没有好处,但终究比不走了。如果世上的君子,所谓超然玄悟的人,我不知道啊。过去陈述古喜欢谈论禅,自以为到了,而鄙视我所说的话是浅陋。

我曾对述古,您所谈,好比喝酒吃龙肉啊,而我所学的,猪肉的,猪的与龙,就有机会了,但你整天说龙肉,不象我的吃猪肉是美而真饱的。不知道你所能在佛经的究竟是什么呢是从生与、超三辆,于是成佛吗?而且还与仆人随波逐流啊?学习佛老的,本期在安静而达,静似懒,达似乎放,学习的人不到他所期望,而先得到他们的相似,不做没有损害。

我常因此怀疑自己,所以也认为献。来信说在社会上得到安稳无病,粗衣吃饱饭,不制造冤业,是到你。反复这些话,感叹无穷。世人所作,举脚动念,无非是业,不必刑杀无罪,要不是他有,然后是冤业的。无法当面讨论,因为当一笑而已。

望采纳!

5. 王元泽巧辩文言文翻译

《王元泽分辨獐与鹿》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权智》,以下是原文:

王元泽数岁时,客有以一獐一鹿同笼以问雱:“何者是獐,何者是鹿?”雱实未识,良久对曰:“獐边者是鹿,鹿边者是獐。”客大奇之。

大意为:王雱(字元泽)几岁的时候,有一次,客人带来了一个装有獐和鹿的笼子,问王雱说:“哪一个是獐,哪一个是鹿啊?”王雱实际上是不认识的,过了一会才回答到:“獐的旁边是鹿,鹿的旁边是獐。”客人感到十分的惊奇。

注:王雱,字元泽,是王安石的儿子。这是《梦溪笔谈》里面记载的原文,突显王元泽思维敏捷,才识精巧的特点。

6. 明史.何楷传文言文翻译

何楷,字元子,漳州镇海卫人。天启五年进士。值魏忠贤乱政,不谒选而归。崇祯时,授户部主事,进员外郎,改刑科给事中。流贼陷凤阳,毁皇陵。楷劾巡抚杨一鹏、巡按吴振缨罪,而刺辅臣温体仁、王应熊,言:「振缨,体仁私人;一鹏,应熊座主也。逆贼犯皇陵,神人共愤。陛下辍讲避殿,感动

何楷撰《诗经世本古义》

臣民。二辅臣独漫视之,欲令一鹏、振缨戴罪自赎。情面重,祖宗陵寝为轻;朋比深,天下讥刺不恤。」忤旨,镌一秩视事。又言:「应熊、体仁奏辩,明自引门生姻娅。刑官瞻徇,实由于此。乞宣谕辅臣,毋分别恩仇,以国事为戏。」应熊复奏辩。楷言:「臣疏未奉旨,应熊先一日摭引臣疏词,必有漏禁中语者。」帝意动,令应熊自陈,应熊竟由是去。吏部尚书言登、莱要地,巡抚陈应元引疾,宜允其去。及推劳永嘉代应元,则言登莱巡抚本赘员。楷亦疏驳之。楷又请给赠都御史高攀龙官,诰赐左光斗诸臣谥,召还惠世扬。疏多见听。屡迁工科都给事中。

7. 罗绍威 文言文全篇翻译

罗绍威,魏州贵乡人。

父亲罗弘信,本名罗宗弁,开头做马牧监,服事节度使乐彦贞。光启末年,乐彦贞的儿子乐从训骄横太盛,招聚兵马,想诛灭魏州牙军。

牙军大怒,聚集呐喊攻打他,乐从训出逃据守相州。牙军废除乐彦贞,囚禁在龙兴寺,逼着要他做僧人,不久便杀了他,推举小校赵文建任留后。

此前,罗弘信自己说,在居住的地方遇见一位白胡须的老头,对他说:“你将成为一方土地的主人。”这样做梦遇见了两次,内心觉得怪异。

不久赵文建与军心不协,牙军们相聚呼喊说“:谁愿做节度使?”罗弘信立即应声回答说“:白须老头早就告诉我,可以做你们的君长。”唐朝文德元年(888)四月,牙军们推举罗弘信为魏州留后。

朝廷闻讯,就正式授给他节旄。 乾宁年间,太祖急攻兖州、郓州,朱王宣向太原求援,这时李克用派大将李存信领兵前往赴援,向魏州借用道路,屯驻在莘县。

李存信带兵没有法度,不断征取魏州的牛马,罗弘信对此不平。太祖乘机派使者对罗弘信说“:太原晋人志在吞并河朔,当回师之日,贵道就很可忧虑了。”

罗弘信便感到害怕,于是与太祖结好,又出兵三万人攻打李存信,打败了他。不久,李克用领兵攻打魏州,扎营于观音门外,魏州所属城邑多被晋军攻占。

太祖派葛从周援救罗弘信,在洹水与晋军交战,活捉了李克用的儿子落落献上,太祖令将落落送给罗弘信,罗弘信杀了他,晋军才退。这时太祖正在图取兖州、郓州,担心罗弘信背离自己,每年岁时节日都送给他财物,必定言辞谦卑、礼物丰盛。

罗弘信每有回礼,太祖必当着魏州使者的面朝北方拜揖而接受,说:“六兄是比我年纪大一倍的兄长,兄弟之邦,哪能用通常邻邦的礼仪看待。”所以罗弘信以为太祖很看得起自己。

后来罗弘信历官至检校太尉,被封为临清王。光化元年(898)八月,在任上去世。

罗绍威继承父亲的职位自称魏州留后,朝廷也就顺便任命他,接着正式授与他旄节斧钺,加封为检校太尉、兼侍中,封为长沙郡王。唐昭宗东迁洛阳,太祖命各道营修洛邑,罗绍威单独营修太庙,诏令加封他为守侍中,进封为邺王。

当初,至德年间,田承嗣**占据相、魏、澶、博、卫、贝等六州,招募军中子弟,安置在部下,称为“牙军”,都供给丰厚的赏赐,使牙军不胜骄宠。年代久远,父子相承,亲戚党徒交结牢固,那凶暴的人,强取豪夺,违犯法令,官员不能制止。

牙军们随便变换主帅,就像儿戏,从田氏以后,近二百年,主帅的废立,全出于牙军之手,如史宪诚、何全白皋、韩君雄、乐彦贞,都是他们拥立的,对他们的优待奖赏稍不如意,就全家被诛。罗绍威苦于牙军以往形成的弊病,虽以财货收买姑息迁就,但内心不满他们。

罗绍威继承父职的第二年正月,幽州刘仁恭拥兵十万图谋扰乱河朔,进攻占领贝州,长驱直攻魏州。罗绍威向太祖求援,太祖派李思安援助他,屯驻在洹水,葛从周自邢州、氵名州领军进入魏州,燕军将领刘守文、单可及与太祖的军队在内黄交战,燕军大败,太祖的军队乘胜追击。

遇上葛从周也出军掩击,又打败燕军。斩首三万余级。

三年,罗绍威派使者与太祖会合军队,一同进攻沧州以回报太祖。从此罗绍威感念太祖援助之恩,深为仰慕并依附于他。

罗绍威眼见唐朝国运衰落,群雄交相作乱,太祖兵力强于天下,知道他必定有受禅代帝的意图,所以全心全意依附交结他,成就他的事业,又经常担心牙军发生变乱,内心不安。天..初年,州城的地面无故下陷,不久小校李公亻全谋变,罗绍威更加害怕,于是定计除掉牙军,派使者告诉太祖请求他做外援。

太祖答应了他,派李思安会同魏博镇军队再次攻打沧州。在这以前,安阳公主在魏州去世,太祖乘机派遣长直军校马嗣勋挑选士兵一千人,将兵器藏在巨大的口袋中,用肩舆抬入魏州,说是赞助安阳公主的葬事。

天..三年(906)正月五日,太祖亲自领军渡过黄河,声称到沧州、景州视察行营,牙军很怀疑他的行动。这月十六日,罗绍威率领数百家奴门客与马嗣勋共同攻打牙军,当时住在牙城的一千多牙军,到天亮时全被诛杀,共八千家,都被灭了族,州城为之一空。

第二天,太祖从内黄奔到邺州。当时魏军二万,正与朝廷军队一同包围沧州,听到魏州城中发生事变,魏军于是拥着大将史仁遇固守高唐,六州之内,皆为劲敌,太祖派众将分兵征讨他们,半年才平定。

从此罗绍威虽然清除了逼迫自己的牙军,然而立刻又后悔削弱了自己的力量。 不到几个月,又发生浮阳战役,罗绍威飞车馈送运输军需,从邺都到长芦五百里,车轨交叠,不绝于路。

又在魏州建立元帅府,沿路设置亭候,供应牲牢、酒备、军幕、什器,太祖上下全军几十万人,所用军需都不缺少。到太祖从长芦回来,再次经过魏州时,罗绍威乘机对太祖说“:..州、岐下、太原终有狂妄诡密的意图,各以复兴唐朝王室为名,大王应当自己夺取,以断绝别人的企图,上天赐与的而不要,是古人就非议的。”

太祖深深感谢他。到太祖登帝位,加封罗绍威为守太傅、兼中书令,赐与扶天启运竭节功臣名号。

御驾将进洛阳时,罗绍威奉诏令重修五凤楼、朝元殿,巨大的木材和精巧的工匠都非当时所有,而建筑忽然。

8. 语文.文言文《宋史,尹洙》翻译

尹洙,字师鲁,河南人。年轻时与哥哥尹源都以儒学出名。考取进士,调任正平县主簿。历任河南府户曹参军、安国军节度推官、光泽知县。考试书判成绩优秀,改任山南东道节度掌书记、伊阳知县,有能干的名声。因为大臣的推荐,被召回朝考核,任馆阁校勘,升太子中允。正好范仲淹被贬官,皇帝在朝堂中宣读诏谕,警诫各级官吏不要结党营帮。尹洙上奏说“:范仲淹素来赤胆忠心光明磊落,臣与他是师生兼朋友的关系,也就是范仲淹的党羽。如今范仲淹因为结党营帮被治罪,臣也不能苟且免罪。”宰相发怒,革了他馆阁校勘的职,再去任掌书记、唐州酒税监。

西北地区长期平安无事,尹洙做了《叙燕》、《息戍》两篇文章,认为战备不可松弛。

尹洙又写了《述享》、《审断》、《原刑》、《敦学》、《矫察》、《考绩》、《广谏》,与上两篇合成《杂议》共计九篇奏上给朝廷。

尹洙为人内刚外和,博学有才,尤其精通《春秋》。自唐末经过五代,文风柔弱。到宋初,柳开开始做古文,尹洙与穆修再发展这一文风。他的文章简练而有法度,著有文集二十七卷。自从赵元昊叛乱,尹洙无时不在军队中,所以对于西疆的事最熟悉。他的兵制学说,阐述作战防守的胜败,全面论述了当时边疆战争的利与害。他又想训练当地民兵代替守军,以减少边疆军费,作为抵御外敌的长期政策,但都来不及实施,赵元昊就已臣服,尹洙也被调离并且被治罪了。降为崇信军节度副使,全天下人都认为是刘的奏文害了他。调任均州酒税监官,感染疾病,沿着送公文的路到南阳访求医生,后去世,年仅四十七岁。宰相韩琦为尹洙讲话,于是朝廷追认恢复他的旧官,并将他的儿子尹构录用做官。

希望会对你有所帮助,满意的话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