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俗语 成语俗语

成语典故泾渭分明和棋文化的关系-成语典故泾渭分明与棋文化

tamoadmin 2024-10-20 人已围观

简介Ⅰ "棋"都有哪些种类 棋的种类多到有188种,最常见的是象棋,围棋,军棋,跳棋。 Ⅱ 中国有几种棋 1、中国象棋 中国象棋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近百年的实践,象棋于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 32 枚棋子, 有河界的棋盘,将在九宫之中等等。南宋时期,象棋 " 家澈户晓 " ,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中国象棋根植民间,应该是中国最普及的棋类运动。 2、五子棋 五子棋是一种两人对弈

成语典故泾渭分明和棋文化的关系-成语典故泾渭分明与棋文化

Ⅰ "棋"都有哪些种类

棋的种类多到有188种,最常见的是象棋,围棋,军棋,跳棋。

Ⅱ 中国有几种棋

1、中国象棋

中国象棋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近百年的实践,象棋于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 32 枚棋子, 有河界的棋盘,将在九宫之中等等。南宋时期,象棋 " 家澈户晓 " ,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中国象棋根植民间,应该是中国最普及的棋类运动。

2、五子棋

五子棋是一种两人对弈的纯策略型棋类游戏,是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黑白棋种之一。发展于日本,流行于欧美。容易上手,老少皆宜,而且趣味横生,引人入胜,不仅能增强思维能力,提高智力,而且富含哲理,有助于修身养性。

传统五子棋的棋子分为黑白两色,采用19×19棋盘,棋子放置于棋盘线交叉点上。两人对局,各执一色,轮流下一子,先将横、竖或斜线的5个或5个以上同色棋子连成不间断的一排者为胜。因为传统五子棋在落子后不能移动或拿掉,所以也可以用纸和笔来进行游戏。

3、围棋

中国古代的四大艺术,琴棋书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其中的棋,说的就是围棋

围棋艺术,千变万化,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这是它流传几千年至今受到人们喜爱的原因。围棋作为一门科学,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智力,启迪思维,锻炼头脑,陶冶情操。

在围棋的对弈中,包含着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的创作。它能增强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它能提高人们的计算本领。

围棋是中国的传统棋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广为流传。每一朝代都涌现出许多才华出众的围棋高手,流传着许多动人优美的围棋史话。这些,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4、军棋

军棋是中国深受欢迎的棋类游戏之一。当四人时,四人在棋盘上分占四角,分为两方,相对的两家联合与另外两家对抗,互相配合战斗;两人游戏时,则分占棋盘的上下两角,相互作战。

军棋分三种下法,一种是暗棋(棋子立起),两人对决,需要裁判;一种是明棋;一种是翻棋(字朝下摆)。

5、跳棋

国际跳棋又名西洋跳棋是一种两人棋盘游戏。玩家的棋子都是沿斜角走的。棋子可跳过敌方的棋子并吃掉它。

它的历史比囯际象棋长久,始祖为中东跳棋。西洋跳棋的玩法有很多。最流行的游戏形式是被称为百格跳棋的波兰跳棋,其次为英国跳棋。

一直以来有很多数学家、电脑专家与英国跳棋专家研究破解跳棋的程序。直至2007年7月,加拿大计算机科学家正式宣布,英国跳棋已经被研透了,程序名为Chinook。

他们表示程序可以找到该棋的最佳走法,若果双方都按照这最佳走法下棋,那么棋局将以和局收场。但更大变化的波兰跳棋、加拿大跳棋等跳棋还待破解。

Ⅲ 棋有哪些种类

棋类包括中国象棋、围棋、国际象棋、蒙古象棋、五子棋、跳棋、国际跳专棋(已列入首届世界属智力运动会项目)。

其中的中国象棋是中国棋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源远流长,趣味浓厚,基本规则简明易懂,千百年来长盛不衰。中国象棋是模拟的古代战争、直线战争、陆地战争、平面战争。在中国古代,象棋被列为士大夫们的修身之艺。

(3)棋都有什么意思是什么成语扩展阅读

棋类的作用:

玩棋能培养人们独立思考的能力,锻炼思维,启迪智慧。对阵双方完全是在平等的情况下调兵遣将,逐鹿沙场的。最后胜利的归属偶然性较小。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使逻辑性和辩证法也得到增强。

游戏中每一步都是判断、推理、计算和决策的过程。比如说围棋,以军事辩证法为基础,需要把计算能力、默记能力、分析能力、战略战术巧妙地揉和在一起,很能启迪人的智慧,有助于益智、健脑和养志。

Ⅳ 游戏棋都有哪些

太多了,象棋,国际象棋,日本将棋等等

Ⅳ 中国象棋中的各个棋子代表什么什么意思

1、帅/将:

代表古代君王。不能出"九宫",且有"士、象"充当专职护卫力量,始终扮演着幕后指挥的角色,这些对"帅(将)"的特殊保护是君王至上的写照。只能在"九宫"之内活动,可上可下,可左可右,每次走动只能按竖线或横线走动一格。

2、仕/士:

代表侍卫,司"九宫"安全,不离"帅(将)"左右。首脑的贴身保镖,也就是象征着古代社会中 皇上身边的贴身小侍卫。

3、象/相:

是臣相,只能于本土移动,不能过河。作用是防守,也就是象征着帝王身边的御林卫队,也只能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

4、车(jū )

象棋里威力最大的一个, 因为它无论横线、竖线均可行走,只要无子阻拦,步数不受限制,这也象征着皇上最为器重的将才。

5、炮

代表“火炮”,象棋中第二大威力的棋子,攻击距离远且杀伤力较大;在不吃子的时候,走动与车完全相同,但炮在吃子时,必须跳过一个棋子,我方的和敌方的都可以。

6、马

代表“骑兵”,速度较快,适合长距离作战,走动的方法是一直一斜,即先横着或直着走一格,再斜着走一个对角线。

7、兵/卒

代表“步兵”,属于战争中的一类兵种,需要近距离作战。只能向前走,不能后退,在未过河前,不能横走。过河以后还可左、右移动,但也只能一次一步。

Ⅵ 都有什么棋

围棋,象棋,国际象棋,将棋,跳棋,五子棋,斗兽棋,陆战棋,军旗,五步棋,五道,

Ⅶ 棋月 是什么意思 看到有几个网上都有叫这个的

czsczsc

Ⅷ 围棋的别称都有什么

1、烂柯: 说的是晋朝时,有位名叫王质的樵夫,进到位于今浙江省衢州城东南的石室山伐木,遇见几位仙童对弈、吟曲。王质在一旁观棋、听曲入迷,仙童递给他一枚状如枣核的仙果,含在嘴里便不觉得饥渴,没过多久,仙童提醒他该回家了,此时,王质见其伐木用的斧柄已烂尽。当他归家之后,方知同辈之人皆已作古。"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典故即出自此一传说。

2、弈:《说文解字》中记载:"弈,围棋也。"

3、碁:"棋"字可用于多种棋类,如"围棋"、"象棋"等,而"碁"则专指围棋。

4、黑白:唐 元稹《酬段丞与诸棋流见赠》诗云:"异日玄黄队,今宵黑白棋。"

5、方圆:南朝梁武帝《围棋赋》曰:"圆奁象天,方局法地。"《新唐书?李泌传》曰:"方若棋局,圆若棋子。"

6、"手谈"、"坐隐 "北宋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曰:"围棋有手谈、坐隐之目。

7、大棋:曹雪芹在《红楼梦》里称围棋为"大棋 ",《红楼梦》第九十二回曰:"贾政这日正与詹光下大棋。"

Ⅸ 想问下棋(什么棋都可以)有什么趣事

陈毅拜棋师

陈毅是个棋谜。爱好下棋,即使在两军对垒、炮火连天的战场,也要忙中偷闲,杀它两盘,过一把瘾。

"皖南事变"之后,陈毅代理新四军军长.

苏中战役打响之际,他住在苏北根据地的一个村子里,房东是一位军属,当家是位私塾老先生,还有婆媳俩。

有一天,陈毅偶尔听到房东婆媳会下棋,就要和大娘走一盘。大娘说是跟老头子学的,首长喜欢下棋就带信叫老头子回来。陈毅说:不,我去登门求教。

一天,陈毅趁着战事之暇抽个空去私塾学堂拜访了老先生,并说明了来意。

老先生望了陈毅一眼,便从墙上摘下挂着的棋盘,擦去了灰尘,又把钉的黑将取了下来,对陈毅说:“与人下棋,从来都是执黑,而且是用钉子把老将钉了的,因为我下棋从不动老将。今天你是客人,我破例了。”

于是两人开始对弈。第一局陈毅执红棋猛冲猛打,尤其中炮锐不可当,老先生招架不住,陈毅狠杀一番,片刻旗开得胜。后面两局老先生眉头紧锁,虽不轻易发动攻势却步步为营、无懈可击。第二局,两人战成了平局。战至第三局,虽然陈毅很想取胜,招招稳扎稳打,但老先生没有丝毫破绽,两人最终又不分胜负。

当时,陈毅因有公务在身,只好就此收手,恋恋不舍地走了。

过了一段时间,陈毅打了胜仗,再次带着部队来村子休整。遂想起上次下棋的事,于是,他便又去找那老先生下棋。

老先生见到陈毅显得很高兴。这一次老先生没有拔掉钉的老将,他边整理棋盘边乐呵呵地说:“上次我破了例,这次不动将了,请将军先行吧!”

听老先生这么一说,陈毅也开动了脑筋。陈毅觉得老先生也太不谦虚了,暗想等我子力一出动,看你的老将往哪里跑。

于是陈毅又摆下了厉害的当头炮。

两人开始过招,陈毅却连输三盘。第一局,他想以稳对稳。可谁知,老先生稳中蕴动,机关早成,待陈毅发觉时,败局已定,回天无力,老先生尽管不动老将一步,却轻而易举地战胜了陈毅;第二局,陈毅以攻带守,仍未奏效,又败一局;第三局,陈毅尽管苦思冥想,考虑周密,迭出绝招,竭尽全力,无奈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到最后还是“束手就擒”。再看老先生,三局虽早过了百余招,老将却始终未动。陈毅不禁连连说道:"好棋好棋!",老先生笑笑说:"过奖过奖."

陈毅大惑不解,诧异地问:“老先生,前次你动了老将,我一胜两和;今天你不动老将,我怎么连战皆输呢?这是怎么个道理嘛?请老先生指教。”

老先生捋捋胡子,笑吟吟地说道:“你上次来,我知道你是位首长,同时又听说在苏北将要打仗。那次对弈,战事正紧,我想,您是前线总指挥,战斗之前不能挫伤指挥员的锐气。现在,几个大仗都胜了,眼下战事一毕,全军凯旋,您正在兴头上,此乃戒将军胜利之后头脑之昏也!我要你连败三局,好让你冷静一下头脑啊!至于下棋不动老将嘛,与人世一样,又是一番道理。”

烂柯山的故事

烂柯山位于浙西衢州市郊15公里处的石宝乡,又名石室山、石桥山。柯,指斧子的木柄,“烂柯”一名的来历,缘自一个古老的传说。

民国《县志》称:《遗愁集》记载,晋代有个名叫王质的樵夫,一天上山砍柴走进一处石室中,看见两个老人正坐在里面下围棋,就走上前立在一旁观看。老人给他一枚状如枣核的东西,含在嘴里便不觉得饥渴。一局还没下完,王质回头一看,发现砍柴用的斧柄已经烂了。王质赶紧下山回家,谁知家中面目全非,原先的父老乡亲早已不在人世。一打听,已历时两代,从此就有了“烂柯棋根”之说。但据晋虞喜《志林》所载,王质在石室所观下棋者,不是两位老人,而是两个童子。

还有一种传说,见于郦道元《水经注》书中记载工质伐木至石室中,并非观童子下棋,而是听四个童子弹琴唱歌,人迷忘返。结果斧子柄都烂了。

这是一个十分古老的传说,有关樵人进山、看仙人对奕。斧柄烂尽的情节,流传甚广,以烂柯山遗迹自称者,全国各地并不少见。但衢州烂柯山,是唯一被我国道教的道书列为“洞天福地”和“青霞第八洞天”的。所谓“洞天福地”,即指道教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名山胜境。唐代杜光庭《洞天福地岳读名山记》一书中记载,全国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所以人们一致公认,衢州不仅是烂柯山的发源地,而且是中国围棋的棋根之乡。“烂柯”之典故,也早已盛传棋界,久负胜名。

Ⅹ 象棋用语都有那些

《常用术语》

在学习象棋的过程中,我们会经

常接触很多象棋术语。熟悉一些最基

本的象棋术语,对学习象棋,有许多

方便的地方。

一.将军——对局中,一方的棋子要

在下一着棋把对方的将(帅)吃掉

称为“将军”,简称“将”。

二.应将——被“将军”的一方所采

取的反击。躲避或防卫的着法。

应将的方法有:

1.吃掉对方进行"将军"的棋子

2.帅(将)从被攻击的位置上避开

3.用自己的棋子置于对方"将军"

的棋子和自己帅(将)之间。俗

称"垫将"

4.遇到对方炮"将"时 ,除以上"

应将"办法外 ,还可以把已方

被当作炮架子的棋子撤开。如

遇马"将"时,还可以用已方的

棋子蹩住马腿。

三.将—— 如果被"将军"而无法"

应将",就算"将"。

四.困毙——轮到该走棋的一方,帅

(将)虽然没有被"将军"

却被禁在一个位置上无

路可走,同时已方其他

棋子也都不能走动,就

算被“困毙”。

五.胜、负、和——

1、对局时,一方出现下列情况

之一,就算输棋,对方得胜

(1) 帅(将)被对方"将";

(2) 被"困毙";

(3) 自己宣布认输。

2、对局时,出现下列情况之一

就算和棋:

(1)属于理论上公认的双方均

无取胜可能的局势;

(2)一方走出自己轮走的一着

棋之后,提议作和,对方

表示同意;

(3)双方走棋出现循环反复已

过三次, 并符合"不变作

和"的有关规定, 均不愿

变着时。

作为正式比赛。胜、负、和的内

容远不只这些,我们只讲了最基本的

供大家在练习时使用。

六.河界线——构成河界的两条横线

即为"河界线"。

七.巡 河——下棋时,一方棋子(

一般只指车或炮) 在己方"河界

线"上时,称为"巡河"。

八.骑 河——下棋时,一方棋子在

对方"河界线"上时,称为"骑河"

九.中 线——棋盘中第五条竖线。

通常用"五"(红方) 或"5"(黑方)

来代表,是有关将、帅安危的生

命线,亦为双方必争的战略要地

十.肋 道——棋盘中第四、第六两

条竖线。 通常用"四"、"六"(红

方)或"4"、"6" (黑方)来代表。

因在中线将(帅)位左右,形似人

的两肋,因此称"肋道"。

十一.兵行线——也称"卒林线"。棋

盘中"河界线"下面的第一条横线

兵、卒就摆在这条线上。

十二.宫顶线——棋盘中"河界线"下

面的第二条横线。因是"九宫"的

顶线,因此称"宫顶线"。

十三.底 线——棋盘两端的第一条

横线。

十四.对 局——双方下棋称"对局"

亦叫"对弈"。

十五.全 局——指对局的全部过程

包括"开局"、"中局"、"残局"

三个阶段。

十六.局 面——指对局中某一阶段

双方棋子分布的状态。通常包括

"先手"、"后手"、 "优势"、"平

稳"、"对攻"、"复杂"、"均势"

等等。

十七.起 着——开局第一着。

十八.胜 势——对局中,局势大体

已定。胜利在望的一方可称为

"胜势"。

十九.胜 定——对局中,一方多子

并占优势,另一方少子,又无

手段反击和变化,形成必败的

局势。其多子并占优势的一方

称此棋局为"胜定"。

二十.绝 杀——对局中,一方下一

着要将对方,而对方又无法

解救,称"绝杀"。

二十一.羊角士——把士支在九宫上

角,称"羊角士"。是防守的一

种方法。

二十二.花十象——或花仕相。指对

局中双士象或双仕相,在线联

防时左右分开的一种形式。

二十三.单缺士(仕)——对局中,有

双象(相)而缺一士(仕),称为

"单缺士(仕)。

二十四.单缺象(相)——对局中,有

双士(仕)而缺一象(相),称为

"单缺象(相)"。

二十五.高兵(卒)、低兵(卒)。底兵

(卒)——兵(卒)过河界后,进

入对方第二条横线(即"卒林线

"或"兵行线")时, 称为"高兵

(卒)",进入对方第三、 四条

横线时,称为"低兵(卒)",到

达对方底线的兵(卒), 称为"

底兵(卒)"。又称"老兵(卒)"。

二十六.禁止着法——对局中,凡是

单方面走出的"长打" , 包括

"长将"、"长杀"、"长捉"等,

称为"禁止着法"。

二十七.允许着法——对局中,凡是

单方面走出的"长兑"、"长献"

"长拦"、"长跟"、"一打一闲"

、"二闲"等,统称为 "允许着

法"。

二十八.闲着——也称"停着"。一种

适宜于对局相持阶段的着法。

走子不起进攻作用,目的在于

等待时机。因不是连续威胁对

方,属允许着法。

二十九.等着——一种适宜于对局相

持阶段的着法,目的在于等待

时机。有时与"闲着"相仿,但

较为积极,稍具进攻作用。

三十.空着——也称"废棋",指对局

中一方弈出的一着毫无作用。

往往不仅损失了一步棋的时机

甚至导致局势不利而遭败。

和棋文化有关的成语典故

鹏程万里、庄周梦蝶、螳臂当车,这些想象奇幻、构思巧妙的成语,都出自集哲学与文学于一体的《庄子》。你知道吗?脍炙人口的经典成语背后,都有一个饶有趣味的小故事。今天就和我一起重温这些成语,感受其中的浪漫与哲思。

朝三暮四

这个故事源于《庄子齐物论》。

有一年碰上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经胜利了。

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象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就象十年前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成者英雄败者贼

这个故事出于《庄子盗跖》。

在春秋这个社会(其实不限于春秋),小的盗贼被抓起来,而窃国大盗却成了诸侯。齐桓公小白杀了他的哥哥才当上齐国的国君,当上国君后又把嫂子据为己有。对这样的人,著名的贤人管仲却心甘情愿地辅佐他。齐国的大臣田常杀了齐王,窃取了齐国,自己当了齐王。对这样的窃国大盗,圣人孔子也毫无愧色地接收了田常送给他的钱。要是议论起来,这种事情真是让人不足挂齿,可是连圣贤都对他们没有非议。其实这事有什么奇怪呢?《尚书》上说:“孰恶孰美?成者为首,不成者为尾。”

在后来的社会也是这样。北宋苏轼在《孔北海赞序》中说:“世以成败论人物,故(曹)操得在英雄之列。”可惜的是,庄子、苏轼这样的大声疾呼不常听到。与此相对的一个成语是“不以成败论英雄”。作此呼吁者多半是失败的一方。XX被打败,逃到台湾。台湾的报纸议论起来,就经常用“不以成败论英雄”这个词。

实际上,公平地说,庄子的观点有点脱离实际。俗话说“时势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时势”,英雄也好,平民也罢,都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去看待他们,用今人的眼光去看四大发明,肯定觉得技术落后而不是先进,可在当时的科学环境下,是非常了不起的大事。重要看这些英雄们是否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对当时和后代的人民大众是否做出了大的贡献。

鹏程万里/扶摇直上

这个故事出于《庄子逍遥游》。北冰洋里有条鱼,名字叫做鲲,鲲的躯体,不知道有几千里大。鲲后来变成一只鸟,名字叫做鹏。鹏就是传说中的凤凰。鹏的背就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海风吹起的时候,鹏就飞往南极。它乘着旋风直飞上九万里高空,鼓动双翅,仿佛是遮住天空的云,溅起的水花,就有三千多里。

后来,人们把一个人有远大的前途叫做鹏程万里,把仕途顺利称为扶摇直上。唐朝诗人李白曾说:大鹏一朝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我国***有起名为万里的,就是根据这个典故,取鹏程万里的意思。

记得故乡有个村子叫“槐树下”,村里的人都姓石。甲、乙两户人家同时生了儿子。还没上户口的时候,有一天,甲、乙两家的母亲(孩子的奶奶)在路上遇见了。甲母就问乙母:“你家孙子起的什么名字?”乙母说:“叫鹏飞。”甲母听了摇摇头说:“不好听。鹏啊鹏的,跟打枪一样。”乙母回家后连忙和家里人商量改名。过了几天,两家都去报完户口了。甲母和乙母又在路上碰到。甲母问:“你家孙子现在叫什么名字了?”乙母说:“叫石磊。你家孙子呢?”甲母说:“我家孙子啊,他叫鹏飞。”这个鹏程万里的名字就这样被甲家骗去了。

无中生有

道家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从“无”开始的。从“无”生出“有”,又从“有”发展成万物。《庄子齐物论》指出,小到生命,大到宇宙,都有一个开始,在开始之前有一个未曾开始的开始,还有连未曾开始都未曾开始的开始。宇宙之初的形态是“有”,在“有”之前是“无”,还有连“有”和“无”都没有的“无”。忽然间有了“无”,不知道“有了‘无’”到底是“有”呢还是“无”。

这话听起来有点玄。不过老子早就说过:“玄而又玄,众妙之门。”道家认为:“天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应用到《易经》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直至无穷。但是事物一开始,首先是“无中生有”。

庄子的“无中生有”理论,和现代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有相似之处。大爆炸理论认为大爆炸是宇宙的起源,也是时间和空间的开始。在此以前(其实没有什么以前),一切都是“无”。

道家对“无”非常看重。老子曾说:一个车轮有三十根辐条,可是中间必须空出来,才好安放车轴。中间空出来的地方,看起来什么也没有,可是正因为那儿什么也没有,才有放置车轴的用处。一座房子中间必须留有空间,人才能住进去。这个空间仿佛什么也没有,可是如果没有这个“什么也没有”的空间,房子就不叫房子了。正是这个空间,使房子具有了人们建筑它时所要求的功能。事实上,房子的功能就在这个“无”上。

“无中生有”本来是道家的哲学思想,后来人们用它的字面意思,一般把无中生有形容为胡说八道。庄子对此也无可奈何。

越俎代庖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传说中,有一位杰出的领袖叫唐尧。在唐尧的领导下,人民安居乐业。可是唐尧很谦虚,当他听说隐士许由很有才能的时候,就想把领导权让给许由。唐尧对许由说:“日月出来之后还不熄灭烛火,它和日月比起光亮来,不是太没有意义了吗?及时雨普降之后还去灌溉,对于润泽禾苗不是徒劳吗?您如果担任领袖,一定会把天下治理得更好,我占着这个位置还有什么意思呢?我觉得很惭愧,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您来治理。”

许由说:“您治理天下,已经治理得很好了。我如果再来代替你,不是沽名钓誉吗?我现在自食其力,要那些虚名干什么?鹪鹩在森林里筑巢,也不过占一棵树枝;鼹鼠喝黄河里的水,不过喝饱自己的肚皮。天下对我又有什么用呢?算了吧,厨师就是不做祭祀用的饭菜,管祭祀的人也不能越位来代替他下厨房做菜。”

题意解说

庄子三十三篇里,由庄子亲手执笔而成的,事实上只有内篇七篇。其余的外篇、杂篇,皆是庄子的门人假托庄子之名所写。研究庄子的学者,大持此见解。

庄子的生卒年代和一生经历皆不详。不过,史记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庄子是宋国蒙县(现在的河南商邱)人。名周。曾为蒙县的漆园吏。他的出生年代大致和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所以,我们可以认定庄子大约是公元前四世纪后期的人物。

庄子将支配万物的根本,命名为“道”。他认为,以“道”来观看一切事物,是没有任何区别的.(万物齐同)。再者,应该和道一体化(也就是说。成为一个无相的状态)、来接纳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此如才能获得自由,毫无束缚地生活。达到这种修养境界,就称为“心齐”,也叫作“坐忘”。他排斥“人为”,因为人为会损伤自然。所以,在人为观点中认为最无用的东西,实际上,应该是最有用的;庄子针对这个道理,提倡价值的转换。

后来,庄子和主张自然无为处世哲学的老子思想融合了,成为老庄思想的系统。对后世的生活方式,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明镜止水

正在流动的水,是无法照出任何相貌的;但是静止的水,却像是一面镜子,能够虚心坦白地接受一切事物。因此,所谓“明镜止水”,就是形容能够以宁静坦诚的心情面对任何事物的一种心性境界。出典于“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螳臂挡车

以螳螂舞动镰刀似的双臂对抗车子的情形作为譬喻,劝人不要自不量力。鲁国的颜阖性情相当刚烈,有一次被聘为卫国太子蒯聩的师傅。他从来不曾担当过如此重要的职位,内心的惶恐可想而知。于是,只好求教于卫国的大臣蘧伯玉大夫,请教如何教导太子。蘧伯玉大夫就针对他的行为,引用螳螂的例子来规劝他:“任何物体靠近螳螂的时候,即使靠近它的是一辆车子,它也照样挥动镰刀似的臂,奋力抵抗,这实在是因为螳螂无法辨清自己的身分,而太过于相信自己能力的缘故。你现在的情形亦正和螳螂一样,你太高估了你自己的能力,所以才会不智地想去当太子的老师。如果你过分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必定会遭受太子的不满。所以你务必要小心从事。”

每况愈下

战国时有一个叫东郭子的人,听说庄子对“道”很有研究,就去向庄子请教,问他“道”到底在什么地方。

庄子说:“我讲的‘道’各处都有,无处不在。”

“那请您具体指明它在哪些地方,可以吗?”东郭子非常客气。

庄子不加思索:“在蚂蚁洞里。”

东郭子非常奇怪:“道,是很高尚的东西,怎么会存在于这么卑下的地方?”

庄子又说:“‘道’,在稗草、砖瓦碎石之中。”

“这不是愈加卑下了吗?”东郭子更为奇怪。

庄子继续说:“我的‘道’在屎尿之中!”

东郭子听庄子越说越低下,心里很不高兴。

庄子这才向解释:“要满足您的要求,把‘道’的本质说明白,就得像在集市上检查猪的肥瘦一样,愈是猪的下部,愈能看出猪的肥瘦。因为猪腿的下部是最难长膘的,如果腿部也长满肉,其他部位当然更肥了。所以,我今天告诉您‘道’所在的地方,尽是卑贱的地方,这些地方都有‘道’,那么‘道’存在于其他的地方,也就不言自明了。”

“噢,原来是这样。”东郭子很佩服庄子的才学。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知北游》。原来的意思是说,越从低微的事物上推求,就越能看出道的真实情况。后来意思逐渐转变为表示情况越来越糟糕的意思

薪火相传

人类文明诞生的标志是火的使用。在西方神话中,火是普罗米修斯从上帝那里偷来的。偷火的英雄普罗米修斯由于给人类带来了火,自己做出了牺牲,被上帝惩罚做无尽的苦役。神话归神话,其实是原始人从雷击等天然火灾中获取了火种,从此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开始了文明的历史。

由于获取火种十分不易,古人对火种非常珍惜。部落里派有专人看守,不时往火堆里添柴,以防火种熄灭。在古代,照明、取暖、做饭都靠燃烧木柴。木柴在古代叫做"薪"。当薪被点燃的时候,它本身的燃烧是有穷尽的,但前柴烧尽,后柴又燃,火种传续下去却是没有穷尽的时候了。这就叫"薪火相传"。(见《庄子养生主》)

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文明中唯有薪火相传是延续至今的文明。在传统文化中也十分重视“传承”、“师承”。例如道家传自老子和庄子,儒家传自孔子。道教中的全真派传自宋朝王重阳。

唐朝有一个围棋国手叫王积薪。“积薪”是收集柴火的意思。相传有一次他在山里住宿。半夜听到店主人:一位老婆婆和她的儿媳妇在黑暗中用口述棋谱的方法在下棋。棋法十分精妙。王积薪暗暗地把棋谱记录下来,觉得比自己的水平高出很多。到了早晨,婆媳俩都不见了,王积薪才知道她们俩是神仙。这个棋谱后来被称为神仙谱。

后来发明了蜡烛,这种文明的延续也被叫做“传灯”。宋朝的有一部佛教文献叫《传灯录》(释道原著)。意思是为佛教做出贡献的和尚虽然相继去世,但他们的智慧却能世代相传。

呆若木鸡

出自《庄子·达生》:“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这只鸡一点儿反应也没有,像是木头做的,这样的鸡已经具备了所有的格斗才能。

东施效颦

出自《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其里。”西施心口疼痛,捂着胸口,皱着眉头行走,邻居中有一个丑女看到了,认为皱着眉头很好看,回家后也捂着胸口,皱着眉头行走。

一饮一啄

出自《庄子·养生主》“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人生的命运早在出生之前便注定了。也指做事情都有一定的定数。

得心应手

出自《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动作不快也不满,心里想的与手上做的能够相对应。

劳而无功

出自《庄子·天运》:“是犹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就像硬要将船推到陆地上,去运载货物一样,是徒劳无功的。

神工鬼斧

出自《庄子·达生》:“梓庆削木为,成,见者惊犹鬼神。”梓庆用木头雕成一个钟形的乐器。这个物件非常精巧,人们看了都认为只有鬼神才能造出这样的东西。

昭然若揭

出自《庄子·达生》:“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现在你自己装扮的很有才干,使得众人惊吓,修养自身以显示别人的污秽,丝毫不去掩饰,就像举着太阳和月亮行走一样。

以火救火

出自《庄子·人间世》:“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用火去救火,用水去救水,这是愚蠢至极啊。

从容不迫

出自《庄子·秋水》:“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鲦鱼在水里从容不迫地游,这是鱼的快乐。

屠龙之技

出自《庄子·列御寇》:“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朱泙漫去屠龙大师支离益那里学习了屠龙的技艺,花费了千金家产,掌握了技术,但是没有应用屠龙技术的机会。

哪个成语的典故与棋文化有关

1、举棋不定:春秋时期,卫国的国君卫献公骄奢残暴,卫国的大夫孙文子和宁惠子发动军事政变,将卫献公赶下台。后来,宁惠子临前觉得自己做错了,便嘱咐儿子宁悼子一定要将卫献公迎回卫国。一直流亡在国外的卫献公听说宁惠子已,便派人同宁悼子联系,并许诺自己回国后让宁悼子掌权。大家都反对宁悼子做这样的蠢事。其中有一个大夫说:“想十二年前,你们宁家驱逐了卫献公,并没什么过错。可现在又要接卫献公回来,我想这会很危险。就如同下棋,棋手如果举棋不定就会遭到失败。对待一个国君的废与立更是这样,犹豫不决就会招来灭族之祸。”但是宁悼子独断专行,不听劝说,迎回了卫献公,最后果然被献公用计除掉了。

2、棋逢对手:晚唐时期,有位名叫释尚颜的和尚非常喜欢下围棋,因下棋结识了那个时期的诗人陆龟蒙。陆龟蒙是姑苏人,自幼聪明伶俐,曾经考过进士但没有考中,但他做过湖、苏二州的从事,因不满时世后隐居松江莆里,且不受征召。释尚颜在陆龟蒙不在的时候非常怀念这位棋友,并作过一首诗,诗中有两句为:“事厄伤心否,棋逢对手无?”表达对棋友的同情和思念。

3、观棋烂柯:故事讲的是晋朝一位叫王质的樵夫去打柴,看到一童一叟在溪边大石上下围棋,于是住足观看。看了多时,童子说“你该回家了”,王质起身去拿斧子时,一看斧柄(柯)已经腐朽了,磨得锋利的斧头也锈得凸凹不平了。他回到家后,发现家乡已经大变样,无人认得他;提起的事,几位老者都说是几百年前的事了。原来王质打柴时误入仙境,遇到了神仙,仙界一日,人间百年。

成语点特

樵柯烂尽 [qiáo kē làn jìn ]

基本释义

砍柴的斧子手柄已经烂掉。比喻时间的长久和世事的变迁。

名称樵柯烂尽拼音qiáo kē làn jìn解释砍柴的斧子手柄已经烂掉。比喻时间的长久和世事的变迁。出处暂时空缺事例到~的时候,你才想起要回家了。用法作宾语、定语;比喻时间的长久故事晋朝时期,传说信安郡王质靠打柴为生。一天他拿了一把新斧子上石室山去砍柴,他爬到山顶见有几个小孩在下棋,觉得好奇就凑上前去观战。小童送给他青枣吃,他一直看到他们下完棋,发现他斧子手柄都烂了,回家发现已过去几十年了。

成语与儒家文化

成语不同于一般的词语临时性组合,它有几个与众不同的特点:

1.历代沿用:

成语极多是历代沿用下来、重要历史事件、古籍中的神话寓言、经典名言等。即使是民间俗语,也有不少是自古有之,它们被使用了上千年,故明显带有文言色彩。能流传至今者,均久经时间洗礼,故它们都是千锤百炼的精彩之作。

2.完整意义:

成语大多从历史故事。神话寓言或经典名言概括而来,故不能单凭成语字面意思来理解,否则容易发生误解。故使用时,必须了解该成语的来源。典故及其发展变化,才能真正理解真正含义。

3.结构凝固:

成语多数由四字构成(又称四字格成语),在长期使用时,已凝固成一个整体,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

成语中每个字一般不能随便更换。

例如:“掩耳盗铃”不能说成“掩耳偷铃”,“亡羊补牢”不能说成 “亡牛补牢”。

4.词语次序一般不能随意颠倒:

例如:“深谋远虑”不能说成“远虑深谋”,“标新立异”不能说成“立异标新”。

5.民族性内容:

成语跟汉族的历史背景(如朝秦暮楚、三国鼎立)。地理环境(如逐鹿中原、泾渭分明)。经济生活(如雨后春笋、茶余饭后)及文化风俗(如棋逢对手、龙飞凤舞)等,有着密切联系。

6.形式简洁:

成语的基本形式是四字格,但原文多是一段话语,这就需要改造原文,压缩成四字。这格式能符合汉人成双作对的心理,容易上口,内容又含蓄丰富。

例如:

北朝乐府《木兰辞》:“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压缩成“扑朔迷离”。

《诗经·国风》:“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压缩成“一日三秋”。

7.形义多变:

⑴异形成语:

同一个成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却有两种以上的形式。这主要指成语中个别字的不同。

例如:

走马看花──走马观花

拔苗助长──揠苗助长

了如指掌──了若指掌

不可救药──无可救药

⑵同义成语:

形式不同,意义却相近或相同。例如:

兔狗烹──鸟尽弓藏

一箭双雕──一举两得

分崩离析──四分五裂──土崩瓦解

自高自大──妄自尊大──夜郎自大──目中无人

⑶反义成语:

两个成语意义相反,有的各由一个反义词构成。

例如:

走马看花──下马看花

师出有名──师出无名

8.词序不同:

例如:

小题大做──大题小做

事半功倍──事倍功半

9.整体意义相反:

例如:

谦虚谨慎──骄傲自满

门可罗雀──门庭若市

流芳百世──遗臭万年

独占鳌头──名落孙山

源自象棋的俗语

成语与中国文化

萨丕尔在著名的《语言论—一言语研究导论 》中就曾指出:

“语言的内容,不用说,是和文化有密切关系的”,

“语言的词汇多多少少忠实地反映出它所 服务的文化,从这种意义上说,语言史和文化史沿着平行的路线前进,是完全正确的”。

“人类学家惯于凭种 族、语言和文化这三个纲目来研究人”。

1.汉语成语对儒学的集中体现

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因为儒家思想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它既有 精华又有糟粕。总的来说,儒学提供了丰富的人生经验与智慧,凝结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心理素质。有些成语所 表现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也是很有进步意义的。

“大义灭亲”、“当仁不让”、“自强不息”、“见义勇为” 、

“鞠躬尽瘁,而后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

有些成语表明了儒家文化中关于人 的品德修养和处理原则方面的见解,

“哀矜勿喜”“不夷不惠”“不忮不求”

“恭而有礼”“观过知仁”“ 见贤思齐”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国而忘家 公而忘私”“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

“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

有些成语闪耀着儒家文化中深刻的哲学内涵的火花,

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工欲善其事,必先 利其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等等。

2、汉语成语对道、佛两种文化的体现

道、佛两家学说也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无为而治”、“清净无为”、“绝圣弃智”、“安危 相易,祸福相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等成语都是道家出世的思想和独具特色的哲学思辩能力的反 映。

与佛教有关的成语多达两百条。“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劫难逃”、“勇 猛精进”等成语是佛教教义与理论的直接表达,“聚沙成塔”,“醍醐灌顶”等成语表现了佛教故事。

更多的 成语来自于佛教著作,比如与《五灯会元》有关的成语就有八十余条,

其中常见的成语有“叶落归根”、“逢 场作戏”、“雪上加霜”、“抛砖引玉”、“龙蛇混杂”、“单刀直入”、“敲骨吸髓”、“拖泥带水”、“ 看风使舵”、“随波逐流”和“水涨船高”等。

3、成语对汉族制度文化的全面展示

在历史的长期发展中,汉民族形成了完整系统的制度,这些制度包括宫廷及民间交往中的礼仪制度和习俗 、官制、外交制度、家庭宗法制度、婚姻制度、兵制、教育科举制度、法律制度、丧葬制度、典籍制度、天文 历法制度等等。以及民间的一些风俗、迷信、禁忌等。以下择要举例说明。

“折冲尊俎”,原意是指在会盟谈判席上制人取胜。“尊俎”,指古代的酒器和放肉的祭器,它们是谈判 中必备的物品,这是外交谈判制度的折射。歃血为盟”是古代诸侯订立盟约时的一种仪式,即用手指蘸着牲畜 的血涂于口旁,以表示信守誓约,这是一种庄重的仪式。“束帛加璧”,指用帛五匹再加上璧玉作为礼物,这 是古代聘请或探问时奉送对方的最贵重的物品。“三跪九叩”指的是臣民对帝王所行的最隆重的宫廷礼节。“ 尊卑有序”、“夫贵妻荣”、“光宗耀祖”这类成语是宗法制度的直接表现。“父慈子孝”、“承欢膝下”、 “兄友弟恭”、“扇枕温席”等成语是对家庭成员之间亲密关系的描绘,这种亲密关系正是汉人所十分看重的 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是维护家庭秩序的基础,因而也是制度的体现。由于汉民族家庭关系中的核心是男子, 所以在表现制度的成语中,必然以“夫唱妇随”为主基调。与此同时,汉文化也注重婚姻的持久稳定与美满幸 福。因此,也产生了不少象“伉俪情深”、“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故剑情深”、“白头偕老”、“ 比翼双飞”、“鸾凤和鸣”这样的成语。“十恶不赦”、“朋坐族诛”、“明正典刑”、“五马分尸”、“法 外施仁”等是古代法律制度的记录。汉文化十分重视教育与科举制度,强调人只有“尊师重道”、“发愤忘食 ”地学习,才能“金榜题名”、“学而优则仕”。因此不少成语描写人们刻苦求学,如“程门立雪”、“焚膏 继晷”、“皓首穷经”、“黄卷青灯”、“凿壁偷光”、“磨穿铁砚”、“囊莹映雪”“韦编三绝”、“悬梁 刺骨”等。不少成语是教与学两方面经验的总结。作为学生,要“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融会贯通”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作为教师,要“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诲人不倦” ,同时还要“为人师表”,注重“言传身教”,这样才能“教学相长”。

4、汉语成语对汉民族的文学、绘画、音乐、舞蹈、戏曲、书法等艺术形式的全面反映。

文学、绘画、音乐、舞蹈、戏曲、书法等都是汉民族精神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个历史悠久的民 族必然产生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文学与艺术内容也必然反映到成语当中去,尽管有些成语的语义到今天已经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究其原意,不少是与以上各方面有直接的关系。

比如“按部就班”这条成语,原指写文章时结构安排得当,选词造句合乎规范;“尺幅千里”指图画或诗 文篇幅短小,但内容却极其丰富,意境非常深远;“烘云托月”原指作画时渲染云彩来衬托月亮的一种技法, 后来比喻绘画或作文时从侧面加以点染或描写,从而突出主体或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郊寒岛瘦”是对诗作 的某种意境与风格的概括,“骈四俪六”是指盛行于六朝时期的骈体文多用四言、六言的句子对偶排比;“一 字一珠”比喻唱歌吐词清楚,婉转圆润,也比喻诗文写得精粹;“八音迭奏”指古代汉人把乐器分为八类,它 们轮番演奏,器乐齐全,场面盛大;“粉墨登场”指传统戏曲中演员用粉、墨化装后登台表演;“鸾飘凤泊” 形容书法的笔势盘屈飘散;“剑拔弩张”、“入木三分”,形容书法挺拔雄健,功力深厚。诸如此类的成语, 确实不胜枚举。

(二)汉语成语与汉民族的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比,是比较具体直观的,是汉人长期生产与生活经验的积累。与精神文化那种深层 次的文化相比,物质文化是一种中层次的文化,也是一种表层文化。不少成语直接反映了汉人的生活方式与生 活内容,成语的选材必然集中于汉人所熟悉的事物,山川地理与园林、宫室建筑、服饰饮食,以及各种各样的 器物、动物等等,都是汉文化中所固有的,它们反映了汉民族物质文化的发展水平。

与饮食有关的成语为数不少,如“茶饭无心”、“粗茶淡饭”、“酒足饭饱”、“酒囊饭袋”等等,成语 中常常“茶”与“饭”并举,“酒”与“饭”并举,这是汉民族独有的茶文化与酒文化的反映。烹饪文化是饮 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样的体现饮食观念的成语。象“炮凤烹龙”、“千里 莼羹”这样的成语直接记录了两种菜名,前者指鲜美的宫廷大菜,后者指一种地方风味名菜。“五味俱全”的 原义则是指调味齐全适宜。

反映服饰文化的成语中,有不少表现了不同地位身份的人所特有的服饰。帝王后妃和贵族命妇的服饰是“ 凤冠霞帔”、“珠围翠绕”,古代儒生的装束则是“褒衣博带”、“圆冠方领”,朝庭命官是“顶冠束带”、 “象简乌纱”,志在山林的隐逸之士则“葛巾野服”、“芒鞋竹杖”,当了帝王,则必“黄袍加身”,普通的 劳动妇女也只能是“荆钗布裙”。因为服饰是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的外在表现,古代在服饰上有种种严格 的规定,用以显示官位品阶和社会地位的不同,所以汉语中出现这样丰富的与服饰有关的成语也就不足为怪了 。

成语中反映宫室建筑文化极具民族特色,如“碧瓦朱甍”指绿色的屋瓦,红色的屋脊,形容建筑物的华丽 美观,也表现了汉人建筑设计和审美情趣上的总体风格。“层台累榭”形容房屋建筑高下相间、错落有致,“ 雕梁画栋”形容房屋内部装饰得富丽堂皇,“钩心斗角”形容宫室内部结构错综精密,“高亭大榭”专指园林 中供休息和观赏四周景物的高大建筑物,“金城汤池”形容坚固的城防。

成语还带上了民族自然环境所独有的山川、园林、交通、气候等方面的特色。因此,带有地理名称的成语 必然是汉语所独有的,由于本族人对地理知识的了解,自然也可以体会到这些成语的“言外之意”。如

“楚河 汉界”、“安如泰山”、“得陇望蜀”、“东南半壁”、“泾渭分明”、“乐不思蜀”、“洛阳纸贵”、“蜀 犬吠日”、“吴牛喘月”、“雁塔题名”、“夜郎自大”、“中流砥柱”、“郑卫之音”、“终南捷径”、“ 逼上梁山”、“庐山真面目”等等。

围棋和中国象棋是汉人十分熟悉的娱乐用具,因此,以棋为素材的成语就有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棋高一着,束手束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举棋不定”、“星罗棋布” 等。

汉语成语中出现了大量的植物,除松柏、梅、柳、桃、李、兰、桂、莲等外,最常出现的要首推行。因为 中国古代盛产竹,汉人的衣食住行无不与竹发生密切的关系,竹在汉民族的物质文化发展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 的地位。竹不仅可满足日常生活中制造各种物品的需要,还可以是重要的书写材料,并能制作乐器。与竹有关 的成语有

“哀丝豪竹”、“吹竹弹丝”、“傍人篱壁”、“蓬筚生辉”、“箪食壶浆”、“得鱼忘筌”、“簟 纹如水”、“管中窥豹”、“立竿见影”、“略高一筹”、“功亏一篑”、“南金东箭”、“驽马恋栈豆”、 “滥竽充数”、“残编断简”、“刀笔老手”、“罄竹难书”、“茂材修竹”、“竹篱茅舍”、“雨后春笋” 、“青梅竹马”、“势如破竹”、“胸有成竹”等。

成语还反映了中医中药方面的文化内容。如

“痛下针砭”、“对症下药”、“如法炮制”

“妙手回春”“ 三年之艾”、“以毒攻毒”、

“换汤不换药”、“病入膏肓”、“麻木不仁”等。

不少成语选材于汉人常用的器物,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汉族历史上工艺技术的发展水平。以珠宝、丝绸 和织锦来说,在汉文化中就很具有代表性。与珠宝有关的成语有

“白璧微瑕”、“浑金璞玉”、“探骊得珠” 等,与丝绸有关的成语有“澄江如练”、“繁花似锦”“花团锦簇”、“描龙绣凤”等。

成语的特点

最早源于象棋俗语是什么如下:

最早源于象棋俗语"指的是"半途而废"这个成语。成语"半途而废"最早源于中国古代的象棋文化,用来比喻做事中途放弃,没有坚持到最后。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人在象棋比赛中的智慧和策略,后来被引申为一种警示和教导,鼓励人们在做事情时要坚持到底。

1.成语的起源:

成语是汉语中的固定词组,具有特定的意义和用法。成语的起源多与历史、文化等有关,许多成语都是从古代的典故、文学作品中演变而来。

2.半途而废的象棋典故:

半途而废这个成语最早源于中国古代的象棋文化。古代象棋比赛中,一方如果在棋局中途放弃或中断比赛,就被认为是半途而废。这种情况下,虽然可能赢下一盘,但由于没有将比赛进行到底,最终也无法决出胜负。这反映了象棋比赛的策略和胜负观念,后来成为一种比喻,用来警示人们不要在做事情时半途而废。

3.成语的引申意义:

半途而废这个成语后来被引申为一种警示和教导。它告诫人们在做事情时要坚持到底,不要因为困难或挫折而放弃,要持之以恒,努力完成任务或目标。

4.教育意义:

半途而废这个成语在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教导人们要有毅力和恒心,不怕困难,不怕失败,要坚持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取得成功。这个成语也在教育中用来教育学生要有毅力和耐心,不要轻易放弃,要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

总结:

半途而废这个成语最早源于中国古代的象棋文化,用来比喻做事中途放弃,没有坚持到最后。这个成语后来被引申为一种警示和教导,鼓励人们要坚持到底,不要因为困难而放弃,要有毅力和恒心,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它体现了古代文化对坚持、毅力的重视,也在现代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语言词汇中的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例如:

言简意赅 勇往直前 相反相成 实事求是

诲人不倦 经年累月 千钧一发 缘木求鱼

削足适履 七手八脚 细大不捐 坐井观天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来自人民口里常说的习用语。有些意义从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从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别是典故性的。如“汗牛充栋”、“虎踞龙蟠”、“东山再起”、“草木皆兵”之类,在汉语成语里占有一定的比例。汉语历史悠久,成语特别多,这也是汉语的一个特点。

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最主要的一点是习用语和谚语是口语性质的,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例如“快刀斩乱麻”、“九牛二虎之力”、“驴唇不对马嘴”、“前怕狼,后怕虎”,这是常说的习用语;“百闻不如一见”、“真金不怕火炼”、“有志者事竟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成语跟习用语、谚语是不一样的。

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 “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

在人民口里常说的一些四字习用语也可以归入成语里来。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的结构相同。在成语中也有些是接受外来文化而出现的。如“天花乱坠”、“当头棒喝”、“不可思议”、“不二法门”都是。

成语一般都是四字格式,不是四字的较少。如“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则不达”、“ 醉翁之意不在酒”。成语一般所以用四个字,这与汉语本身句法结构和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关系。

四字的语法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主谓式:名副其实、盛气凌人、杞人忧天、胸有成竹;

动宾式:好为人师、莫名其妙、视为畏途;

联合主谓式:天翻地覆、水落石出、手舞足蹈;

联合动宾式:知己知彼、养精蓄锐、防微杜渐、发号施令;

联合名词式:粗心大意、南辕北辙、镜花水月;

联合动词式:突飞猛进、勇往直前;

动补式:逍遥法外、问道于盲;

兼语式:以邻为壑、令人生畏。

成语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上面只是简单举例的性质。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 形象鲜明的作用。它的本身就有不少比喻和对比以及加重的措辞方法。如“阳奉阴违”、“外强中干”、“五光十色”、“一知半解”、“七嘴八舌”、“患得患失”、“不寒而栗”等各有妙用。所以文学家对成语的运用都非常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