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成因 成语成因

歇后语的分类和用法-歇后语的分类和特点

tamoadmin 2024-10-19 人已围观

简介歇后语是一种具有独特形式和特点的语言表达方式,它通常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引子,后一部分是结论,形式固定,言简意赅,幽默风趣,富有哲理。歇后语来源广泛,包括民间传说、历史事件、民间故事、文学作品等。1、一些歇后语来自历史事件或民间故事。例如,“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个歇后语来源于一个古代的王婆,她自己种瓜自己卖,但她总是夸自己的瓜比别人的好,这引出了后半句“自卖自夸”的意思。又如,“刘备借荆

歇后语的分类和用法-歇后语的分类和特点

歇后语是一种具有独特形式和特点的语言表达方式,它通常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引子,后一部分是结论,形式固定,言简意赅,幽默风趣,富有哲理。歇后语来源广泛,包括民间传说、历史事件、民间故事、文学作品等。

1、一些歇后语来自历史事件或民间故事。例如,“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个歇后语来源于一个古代的王婆,她自己种瓜自己卖,但她总是夸自己的瓜比别人的好,这引出了后半句“自卖自夸”的意思。又如,“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2、这个歇后语来源于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刘备在荆州被围时向孙权借荆州,但后来孙权多次催促他归还,他却一直拖延不还,由此产生了“有借无还”的说法。另外一些歇后语则来源于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例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个歇后语来自中国的八仙传说。

3、八仙在过海时,每个人都展示了自己的特殊技能,从而引出了“各显神通”的说法。又如,“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个歇后语来源于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姜太公在钓鱼时,他的鱼钩是直的,而且没有鱼饵,但仍然有鱼儿自愿上钩。故事引出了“愿者上钩”的说法。

歇后语的相关知识如下:

1、歇后语是一种富有智慧和幽默感的口头语言,它以简洁、形象、生动的形式表达了丰富的含义。歇后语的好处在于它能够用简洁的语言传达深刻的道理,同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首先,歇后语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一些道理。

2、其次,歇后语具有很强的幽默感和趣味性。歇后语通常具有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人们在说歇后语时,会感受到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这种氛围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和减轻压力。

3、再次,歇后语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歇后语通常带有强烈的比喻和象征意义,能够准确地表达人们内心的想法和情感。比如,“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这个歇后语描述了一种非常痛苦的感受,即无法表达自己的痛苦和苦衷。

歇后语的特点和寓意

歇后语有点像谜语,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像谜语的谜面起到了打比方的作用,后半部分又像谜语的谜底,起到了形象生动说明事物的作用。不同的是说歇后语时可以把两部分都说出来,也可以只说前一部分。

歇后语在使用时往往只用前半部分的比喻,而“歇”去了后半部分的说明,让听话的人、看书的人自己去揣摩领会,“歇后语”的名称正是这样得来的。“他要是能办成这件事,那是西边出太阳。”“西边出太阳”,比喻说明“不可能”。“歇”去了“不可能”,话说得既简洁,又含蓄,真叫一举两得。这也就使歇后语具有诙谐幽默、富有哲理的特点

歇后语的分类有那些?所表达的含义是什么?相对应的歇后语有那些?

歇后语的特点和寓意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

1、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歇后语是中国特有的语言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它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文化传统和语言习惯。歇后语中的很多元素都来源于地方方言和民间传说,因此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点。

2、短小精悍、生动形象:歇后语通常短小精悍,形式简练,但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明确、形象。它通过谐音、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语言表述,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3、幽默诙谐、富含智慧:歇后语通常具有幽默诙谐的特点,语言风格轻松活泼,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欢笑。同时,歇后语也富含智慧,它们常常以巧妙的语言形式传达着深刻的生活哲理或经验智慧,启迪人们的思想,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

4、寓意深刻、富有启发性:歇后语通常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哲理,能够启迪人们的思想和智慧。它们通过具体的语言形式传达着抽象的概念和道理,使人们在娱乐的同时获得思考和启示。

使用歇后语时需要注意事项:

1、合适场合:歇后语通常适用于轻松、幽默的场合,而在严肃、正式的场合使用歇后语可能会被认为不恰当。在使用歇后语时需要注意场合和氛围,确保语言与场合相符。

2、考虑听众:歇后语的使用也要考虑到听众的背景和接受程度。对于一些不熟悉歇后语或者来自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人,可能需要解释或者避免使用歇后语,以免造成沟通障碍或误解。

3、尊重他人:虽然歇后语有时会带有一些戏谑或者调侃的意味,但是在使用歇后语时仍需要注意尊重他人,避免使用冒犯或侮辱性的语言。特别是对于一些敏感话题或者特定群体,更需要谨慎使用歇后语,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议。

4、避免误导:歇后语在使用时也需要注意避免误导。虽然歇后语具有一定的寓意和哲理,但是有时也会因为语言的局限或者文化差异而产生误导。在使用歇后语时需要谨慎解释和传达意思,确保不会给听众带来误解或产生不良影响。

“歇后语”有何特点?

歇后语是汉语独有的文字游戏,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平常说话的时候,可以把前后两部分先后说出来,也可以只说前一部分,后一部分让听者去体会 、猜测,所以叫歇后语。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四两棉花——弹(谈)不上。

按修辞方法来分,歇后语主要有比喻和双关两类。原始歇后语,说话时把一个固定词语的最末一字省去不说,所以又叫缩脚语。如:“秋胡戏妻”是有名唱本故事和剧目,于是人们就用“秋胡戏”影射“妻”;当代这种用法已较少。歇后语往往很形象,用得恰当,使听者感到生动有趣,富有幽默感。但用得太滥,也会使人讨厌。从词语感彩说,褒义歇后语数量很少,中性的有一部分 ,贬义的占绝大部分。有些歇后语带有严重的封建意识、迷信色彩、庸俗低级趣味。因此选用歇后语要严格、谨慎,并且要注意文体、语言环境及听话对象。具有谐音特点的歇后语,还有另外的作用,即考证创造该歇后语的时代或地域的某些语音特点。

歇后语形式上是半截话(前半为形象或事例,后半为解释、说明),实际上是要把话说得更形象些,更具体些。因此,歇后语应该包括在俗语之内。不过,歇后语中的形象常常是漫画式的,带有戏谑调侃的色彩。它用种种修辞手段,对字、词、语、句(包括俗语本身)加以修饰,使之生动活泼。因而跟谚语、描述性俗语(改称俚语),又有些不同。如:

①水仙不开花,装蒜(修饰词)

②猫哭耗子,假慈悲(修饰词组)

③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己人不认自己人(修饰句子)

④木匠戴枷,自作自受(修饰成语)

⑤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修饰俗语本身)

有些成语,为了增强形象性,往往会转化成歇后语。

①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②金弹子打鸟,得不偿失

③绿绸缎上绣牡丹,锦上添花

④磨道里走路,没头没尾

⑤螃蟹过河,七手八脚

⑥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⑦屎壳郎变知了,一步登天

⑧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⑨阎王爷出告示,鬼话连篇

歇后语良莠不齐,有些歇后语内容和形象,均不见佳,有一部分,甚至是语言垃圾,不宜滥用。有些常用的歇后语,形象较好,前后结合得比较紧密,已经跟谚语、描述性的俗语(俚语)近似。如:

①黄鼠狼看鸡,越看越稀(前为形象,后为解释,经验之谈→谚语)

②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

③芝麻开花,节节高(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

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 - <目(木)中无人>

小葱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 - <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 - <没多大长劲>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秋后的蚂蚁 - <蹦达不了几天>

棋盘里的卒子 - <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楚霸王举鼎 - <力大无穷>

曹操吃鸡肋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纸糊的琵琶 - <谈(弹)不得>

这一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歇后语是我国民间流传得最广的传统语言文化之一。一,它集诙谐幽默于一体,集中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 和才智。歇后语最大的特点是谐音和比喻,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外甥打灯笼------照旧(舅)”等一些脍炙人口的歇后语,歇后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会意,通过会意后再进行概念扩充和延伸,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等。

歇后语有几种类型

歇后语是一种民间语言文学形式,是指由两个句子构成的一句话,前一句为引子,后一句为搭腔,常用于说笑、打趣、警句、劝诫等。歇后语具有以下的特点:

1. 简短精悍:歇后语通常只有两句话,表达简洁明了,能够在短短的几个字中传达出较为复杂的意思。

2. 口语化:歇后语多采用口语化表达,能够更好地体现出民间语言的特点,便于人们口头传承和使用。

3. 幽默风趣:歇后语多用于幽默风趣的场合,能够让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交流、娱乐。

4. 含蓄而深刻:歇后语的后一句话往往是对前一句话的补充或解释,通过巧妙地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可以表达出深刻的哲理和道理。

5. 古朴典雅:一些传统的歇后语,如《韩非子》中的“鹤立鸡群”,有着古朴典雅的文化底蕴,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总之,歇后语是一种具有鲜明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的民间语言形式,它不仅具有娱乐性和趣味性,还能够传达出深刻的哲学思想和道德理念。

6种类型。

一、逻辑推理

例如:

1、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2、哑巴吃黄莲——有苦自己知(或“有苦说不出”)

二、比拟/类比

例如:

1、水仙不开花——装蒜

2、猪鼻孔插葱——装相(象)

三、谐音格(双关语)

例如:

1、打破沙锅——问(璺)到底

2、火烧旗杆——长叹(炭)

四、藏尾格

例如:

1、礼义廉——无耻

2、忠孝信——无义

五、对比式/对联格

例如:

1、明刀易挡——暗箭难防

2、有事锺无艳——无事夏迎春

六、混合类

例如:

1、瞎子吃汤圆——心里有数

2、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

扩展资料:

歇后语就是“歇”去“后”半段之“语”,这就是说要把真正想表达的意旨藏起来,不直接明说,改以幽默的方式来呈现一段话语的前半段,然后,再让听者或读者就意义的关联性,或是语音相近似者,去揣测其真正的意思。

此用法在修辞学中称为藏词。在台语将歇后语称为孽仔话(台罗:gia?t-á-uē)或孽谲仔话(台罗:gia?t-khiat-á-uē)是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

百度百科-歇后语